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90章

      钱曹两家送贺礼是表明对富春本地乡绅尊重的态度,也是在探这几个新进士家里是不是懂潜规则,只要懂行,万事好办啊,怕就怕那种二愣子,自为以考了进士他就可以为民做主。这四家的态度也很上道,王翰林教出来的学生,还是懂事的:陈进士家和钱曹没有利益关系,他家就给人面子客气收礼。苗家和王家还有田要卖,他们不晓得钱曹两家会怎么收地,自然不会收礼。至于王翰林自己的妹子嘛,她代表的是柳家的态度,柳三娘因为买田款的事都和他们翻脸了,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王姑太太只把他们的礼丢出大门算客气的。
    新科进士的底探着了,都是聪明人,两家就干干脆脆地把富春地主们架半空晾起来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地在富春地主手里,不耽误钱家和曹家现在的事。眼看着武将们的私宅都差不多起来一小半了,天波府杨家都差不多要完工了,钱家和曹家手头除了两省和四部官署,还有一堆一堆文官的私宅连图纸都没有出完,有的忙呢。
    富春江的江水缓缓流动,一转眼到了五月初四,王家和李家都要送嫁妆啦!
    给王翰林家操办婚礼的是柳五姨从杭州请来的闵家,抬箱上彩花披帛之类的装饰全是从杭州运来的。虽然东西到的比如意刘家的晚,但是闵家的人来的也不少。昨天就把一抬抬的抬箱在三省草堂的空屋子里理好了。
    照着南边的规矩,陪嫁田有一顷地就单独使一个抬箱,使个盘子放一块土。李芳歌出嫁有六十八顷地,她那边自然是有六十八抬土。柳三娘无所谓藏不藏富,为了好看,英华嫁妆的前六十八抬也装的是土。都摆给乡亲们看了,陪嫁只陪个四十来顷的田庄自然不大合适,柳三娘就把那个田庄附近另一个六十顷的大庄子也丢女儿的嫁妆里去了。接下来,英华在五柳镇上还有一个别墅,还得抬块砖。杭州的柳家仓是柳五姨独盖的,柳五姨也没客气,劈了一半给英华添妆。于是一块整砖后边,又是一个抬箱,郑重装着半块碎砖。
    闵家人装箱的时候,柳五姨丢过来的半块方不方,圆不圆的碎砖,一个管事多嘴问了一句,柳五姨毫不在意的说是柳家仓。装箱的几个人差点都没吓趴下。天下第一仓的一半,天底下的陪嫁,还有比这块小碎砖的份量更重的吗?没过一会,闵家办喜事的一二百人都知道了,大家走过来走过去,看那块砖眼神都不对,闵家的大管事干脆使了个专人守在这个抬箱边。
    接下来,是柳家舅舅给英华添的家俱,大到个头和屋顶齐平的大柜,精致细刻的大床小榻,小到盆桶衣架应有尽有,生孩子的子孙桶就打了八个!给孩子准备的摇床站桶都是成双成对的!大柜大箱太大抬不进屋怎么办?放心,柳家舅舅早把外甥女的新房照着他准备的家俱尺寸改造过了。家俱不好使抬箱,昨天在清凉山码头那边搬下船,装了二十多辆马车,现在马车全都停在三省草堂的马球场上。家俱之后,是早就游街秀过的九十九抬翰林小姐陪嫁藏书楼,这套书会在李家绕一圈之后,跟英华的一部分陪嫁从后门出去送到不远的山上别墅里去。意思意思的四季衣裳各十二箱之后,才是柳三娘和杨家舅母柳五姨她们三个女人这十来年给英华攒的首饰啦衣料啦,花瓶屏风之类的摆设和日用杂物。柳三娘是个藏富的主儿,不肯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出来,意思意思装了两百抬,杨氏舅母不满意,还要再装,已经没有空抬箱了。
    这边送嫁妆就是亲姐姐瑶华送过去,那边芳歌送嫁妆请的是淑琴。杨氏在柳家目送第一抬嫁妆出了门之后,就赶着回娘家去了。王家的亲戚多,王翰林提拨出来一个进士侄子,他要嫁女儿,王家来了半族人来要帮忙搬嫁妆,来了也没他们什么事儿,只能坐在三省草堂的藏书楼底下吃茶嗑南瓜子,目送一抬一抬嫁妆抬出去。
    英华的嫁妆要说是十里红妆有点夸张,但是在富春县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李家那边女儿的嫁妆出门没多久,儿媳的嫁妆就抬进来了。李家没亲戚来,就是陈夫人娘家的这些人和舅母们娘家亲戚来,几位舅母看到抬进来的这一抬抬一箱箱一车车的嫁妆流水进门,再一次直眼了。
    王家的大姑奶奶瑶华带着杏仁和红枣几个大使女更是让人大开眼界,英华的嫁妆流水进门,从瑶华身边经过,瑶华只袖手站着,几个大使女把抬抬箱的指一指,抬的砖土都在东院前院放下了,装家俱的马车,一辆车进了大门,柳家派来的人流水下车搬家具,最后一件家具进了东院的门,下一辆马上刚好就进门停下。前一辆马车正好从侧门出去。送嫁妆时嫁妆多忙乱的大家都见识过,似这般似行云流水的还是头一回见。瑶华看着那一双双惊讶的眼睛,得意的暗笑:咱们送嫁,秀嫁妆那么俗气的事我们肯定要干,让婆家见识一下咱们家的人有多能干才是重点。抬嫁妆的都是干了一辈子的熟手,搬嫁妆的都是柳家专门运货下货的,这个节奏,小意思啦,。
    几辆马车进了大门转了一圈又出去了,停在大门外等候,等九十九抬书进了大门从侧门出来,书箱立刻被抬上守在门边的空马车上,十几辆马车一点停顿都不打的绕开门前大路奔英华的别墅去了。
    陈家舅母甚是奇怪,相互议论:“王家这是要把新媳妇的嫁妆搬到哪里去?”
    五舅母才去王家看过女儿,晓得详情,忙说:“新媳妇在山里还陪嫁了一个宅子,不比这边小。听说怕书搁这边放不下,那边盖的有藏书楼,书都送那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