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37节

      这是给予了他极大的自主权,让他自己看着办。
    曹髦不喜欢瞎干涉战事,瞎干涉将军们的下场,司马昭已经很好的诠释过了一次,老老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让将军们放心大胆的去打,这就足够了。
    司马昭一直都在旁听他们的战略,他没有说出自己的任何构想,当然,曹髦也没有想过让他来发表什么观点。
    司马昭在这里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了让群臣们知道,这次开战还是因为卫将军。
    诸葛诞跟毌丘俭分别坐在两侧,可是两人的视线却始终没能碰到一起。
    两人不太对付,若是以往,诸葛诞定然会对荆州的局势发表很长的看法,不会错过如此机会,但是毌丘俭在场,他就谨慎了许多,大概是怕被毌丘俭找到漏洞来反击。
    毌丘俭同样如此,他虽然吴国多次作战,也曾跟施绩对过手,但是有王昶在,他也没想过非要出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次商谈结束后,曹髦就送诸位将军们离开了。
    并没有单独的留下谁。
    当群臣得知调兵的消息后,尽管还是有些生气,但是反对声已经没有多少了。
    庙堂里有何曾这样的恶犬,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曹髦也就没有在意这件事。
    次日,曹髦刚刚醒来,便发现外头已经下起了大雪。
    大雪骤至,整个洛阳都变得格外寒冷。
    曹髦站在门口,看着外头这白雪茫茫的场景,眼里却愈发的担忧。
    北方的雪来的越来越早了,同时也是越来越大。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饥饿与寒冷,是老百姓们必须要面对的两个生存难题。
    就这么一场大雪,不知能冻杀多少大魏百姓。
    当然,此刻遭灾的也不只是曹魏,蜀汉和东吴也是深受各类天灾的困扰。
    他们应对天灾的能力比曹魏更低,尤其是蜀汉,他们的南边已经不再如过去那般稳定,天灾频繁定然会伴随着叛乱,天灾和连年的战事,一定会导致国内不太平。
    虽然史书上对蜀汉内部的叛乱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在蜀国遭受致命打击的时候,曾有人提议跑到南边去,但是当即就有大臣表示:南边多叛乱,不能过去。
    从这里能看出来,蜀汉内部已经有了很大的问题。
    天寒地冻,曹髦此刻却出现在了昭阳殿内。
    郭太后,司马妜,郑娴等几个人都在此处。
    郭太后的心情很不错。
    司马妜跟郑娴分别陪在她的身边,用各种好话来哄着她。
    他们正在吃着饭。
    “我儿啊,听闻吴国的宗室都来投降了?”
    “是啊,母亲,吴国的镇军将军前来投奔,我已经封了他为吴侯。”
    “哈哈哈~~”
    郭太后笑了起来,“那吴人岂不是气坏了?”
    司马妜夸赞道:“还是太后最能识人,太后当初不顾他人的反对,拥立陛下,陛下亲政之后,大魏国力大涨,秋收丰硕,又连着击败了蜀国和吴国,如今连吴国的宗室都来投降,想来陛下很快就能完成明皇帝的夙愿,完成先祖的志向,这都是太后的功劳呀!”
    郭太后的眼睛都眯成了月牙。
    气氛很是热切,可那言语之下,大概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感。
    曹髦匆匆吃了些东西,随即开口说道:“母亲今年北方多寒灾,危害很严重,庙堂准备全力赈灾,只怕粮食不足唉,朕心里也很是苦恼啊。”
    郭太后想了想,虽然她出身边塞,可并不知道雪灾能有多严重,她想了想,所想到的就是道路上都是雪,百姓们躲在屋内,不敢出行的样子。
    “这赈灾的事情,怎么还需要皇帝亲自来做呢?”
    郭太后有些不理解,她也不是没有见过治理天下的,齐王且不论,就说明皇帝,当初明皇帝治理天下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啊。
    时不时就带着自己游玩,还在各地修建宫殿,收集天下各地的珍品,很少听到他抱怨天下的大事。
    唯独一次,也就是抱怨群臣们只会空谈不会办事。
    从未见过明皇帝整日皱着眉头,四处奔走的模样。
    怎么到了如今就是这样了呢?
    难道如今的群臣真的是无能到了极点吗?
    曹髦瞥了一眼司马妜,随即低下头来,没有说话。
    司马妜忽然靠近了太后,在她耳边说起了什么。
    看得出,郭太后听完她的话,神色有些惊愕。
    她沉思了片刻,又看向了曹髦。
    “我儿啊,我倒是有个想法多处遭灾,百姓疾苦,我想,是不是能削减皇宫内的支出,减少耗费,用节省下来的钱财去救济地方的百姓呢?”
    曹髦一愣,随即迟疑的说道:“母亲啊,这皇宫用支所节省下来的钱财能有多少呢?用这些来救济百姓,又能救下多少人呢?”
    “倘若因此让母亲为难,岂不是忤逆吗?”
    郭太后顿时有了信心,她以教训的口吻说道:“我儿这是什么话呢?难道做事就只能看其成效吗?就算节省下来的钱财不多,难道就没有任何的成效吗?至于受苦,我尚且不担心为了天下百姓而受苦,你又担心什么呢?”
    被太后训斥了一顿,曹髦赶忙低着头,接受了母亲的教诲。
    司马妜笑着说道:“太后仁慈,心怀天下百姓,定然要得到天下人的敬仰了!”
    曹髦没有说话,这本来就是他暗中吩咐司马妜去做的事情。
    缩少皇宫的用支,开除不必要的人员,这当然不能节省出来太多的钱财,可重要的不是这个。
    皇帝的行为,往往会引领整个国家,若是皇帝自己都爱奢华的东西,去跟大臣斗富,那整个国家都会是这样的大臣,可皇帝若是勤俭,那大概率会出现很多“勤俭”的人,且不管他是否是真心勤俭,又是否是假装勤俭,只要能将社会风气调整一些,那都是成功的。
    照常的吃完了饭菜,曹髦准备离开,郑娴却急忙跟上了曹髦。
    曹髦看着跟在身后的郑娴,“你还有什么事吗?”
    “太后让我尽早服侍陛下”
    郑娴纵然胆大,此刻也是有些娇羞。
    他们两人都知道这服侍是什么意思。
    曹髦却很平静。
    “我家的几代人,都是早逝,皇甫公曾告诉我,过早的去做一些事情,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朕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办完,且不必急着服侍。”
    “啊???”
    第164章 年末
    王屋山内。
    刘路看着手里的书信,沉思了许久。
    就在今日,他再次接到了皇帝的命令。
    原先曹髦是准备用刘路来清理各地的大族的,奈何,在愤怒之中,何曾却直接抢走了刘路的差事,直接大杀四方。
    刘路这伙人,顿时就有些派不上用场了。
    曹髦如今在各地安排的刺史,也都是个顶个的狠人,敢鱼肉百姓的,这些刺史就可以让他们吃上一壶了。
    刘路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也就安心待在了山里,跟山里的头目们打好关系,树立自己的威望,不断的经营这里。
    就在今日,他终于得到了皇帝的书信。
    曹髦对刘路的书信是非常直白的,因为刘路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还处于刚刚学完了文字的地步,故而他跟皇帝的书信来往简单且又通俗。
    曹髦在书信里告诉刘路,他的任务发生了变化。
    曹髦准备让刘路从山里找出一些聪明能干的人,将他们派往天下各地,在天下各地设立一个典事府。
    这個典事府是没有真正府邸的,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这些人可以在各地从事不同的差事,可以当衙役,可以当商贾,甚至可以当耕地的,做什么都可以。
    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听各地的消息和情报,随时将各地所发生的事情告知给皇帝。
    曹操时期的校事,是在各地有自己的府邸的,他们主要负责抓人什么的,而曹髦想要设立的典事,是不设府,也就是暗中活动的,在曹髦的构想里,校事跟典事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典事的事情,曹髦想要交给刘路来完成。
    这需要大量的人手,还是得底层出身,不容易被识破的人,要说刘路和山里的这群人,不就是天生适合做这个的吗?
    虽然质量可能不高,但是基数够大啊。
    刘路此刻也是忍不住挠起头来。
    陛下对自己的期待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这是要为陛下耳目,刺查天下,这样的事情,自己能办成吗?
    刘路沉思了许久,他决定先去找一个副手。
    郭责这样的人,那当然是不符合刘路的找人标准的。
    这类的事情,就不是大族子弟所能办到的,自从西汉以来,士人们对特务机构的评价都是非常的低。
    他们很厌恶这样的行为,甚至总是将这些机构跟“道路以目”划上等号,认为这是最不贤明,也是最酷烈的治政办法。
    士人多高雅,他们从不觉得自己这样的贤人是需要被监视的。
    皇帝想要监视他们,那就是对士人的不尊重,是对他们的不信任。
    哪怕他们在私下里跟蜀,吴大臣们频繁来往,商业往来不断,鱼肉百姓,蒙蔽庙堂,上下勾结,可皇帝也不能不信任他们!
    这是不贤,不仁的行为!
    刘路当即就找到了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