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阳

      阳口大埝,堤坝的外侧大量种植了芦苇、菖蒲,而内侧则是广种杨柳桑麻,桑麻稍微稀疏一些,杨柳则是极为密集。
    杨柳的“杨”并非是杨树,而是红皮柳,生长快不说,扎根深,护堤效果极好。尤其是土坝不耐冲刷的情况下,配合石塘,只要不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灾,都能有惊无险地挺过去。
    而且广种红皮柳的方法很简单,见着能插树枝的地方就插,只要不是曝晒,十之七八能活下来,绝对耐操。
    这种树还有一个好处,能够提供大量的藤条,经过烘烤或者蒸煮,都有不错的坚韧度。
    日常用具中,比如箩筐、盘篮之类,就可以用红皮柳来加工。
    再比如内河开辟鱼塘,红皮柳制作的围栏,也足够支撑半年以上。
    在李解的地盘上,保护江堤、河堤是重中之重,只要保住大堤,以长江入海口的环境资质,水稻田亩产拉到三百斤以上轻轻松松。
    仅江阴邑一处,短期内只要舍得投入劳动力,开辟三十万亩水稻田完全不成问题。
    不过今年李解没打算在江阴邑开辟多少,而是在江对岸,尤其是北上雉邑这一条线上,大量开辟庄园。
    此时在阳口大埝内侧,已经建设了水寨,围绕水寨,形成了市场。
    这个市场,专门收购水豚、麋鹿、野羊、兔子等等野生动物的皮毛。李解扩充的“白沙勇夫”,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狩猎为手段,加强组织度。
    同时因为扩充了勇夫规模,小队改制为满员十人,加强扩编可以再加五到十人;中队改制为满员一百人,中队长按照吴国边邑驻军“百人将”的待遇,同样可以扩编成加强中队;大队改制为满员一千人,大队长对外只说是县邑大夫的幕僚辅佐,实际上的待遇,已经和行军“司马”等同。
    别人出不起这个钱,李解却是无所谓。
    毕竟李县长也没啥太大的追求,基建上主要是修路修厂房,自己的“宫室”还是比较寒酸的,很普通的木石结构,而且还不复杂。
    少了“江阴子”的亭台楼阁,那就剩下了一大笔钱。而“后宫”开支也不大,后宫参与江阴邑经营的程度还挺高,这又省了一大笔“后宫”维持开支。
    总得来说,就是把原本大贵族用来装逼的钱,给了小弟们爽。
    额外带来的好处也挺意外,因为李解对于大房子不感兴趣,或者说对于装潢一点都不上心,连带着江阴邑的其他管理层,也都挺节俭。
    不节俭也不行,老板开个夏利,你他娘的开个法拉利,你看老板要不要肛了你。
    所以整个江阴邑的大型建筑,已经从白沙村的“大榭”,转变成了工场的厂房或者大通铺,略显豪华的,一般就是水寨或者码头市场。
    李解地盘上人气最旺的,就是两个大市场。
    江阴邑以白沙村的西溪码头市场最旺,江北则是阳口大埝的水寨市场。
    又因为水寨市场地处阳口,此时往东没多远就是大海,大多数到这里来交易的商人,大多都称呼为“海阳”。
    于是李县长也顺应潮流,把原先的“江阳”之名去了,更名为“海阳”。
    现在海阳市场的代理市掾令,就是沙哼。
    日常主要工作,就是清点海阳市场交易的皮货。这里有着吴国最大的皮货仓库,仓库主管是旦的一个叔叔。
    叔乙也是硬着头皮过江做仓库主管,他年纪毕竟大了,学习能力又相当的差。但是江阴邑的特点,就是再艰苦,你也得学习,学不进也得学,否则就会被淘汰。
    为了家族的存续,叔乙也不得不这么做。
    一年多两年不到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剧变,旦的人生轨迹,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甚至天下间能够复制白旦经历的女子,也是屈指可数。
    能够达成这种阶级跃迁的奇女子,数百年来都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作为旦的叔叔,叔乙不得不努力,因为他再蠢,也知道旦现在不可限量,是他整个家族的未来保障。
    只要旦活着,他们这个家族,就能够依附在李解身上,得到发展壮大。
    于是,既有自己的个人努力,也有旦的强烈愿望,叔乙告别白沙村,带着儿子和几个同乡,还有公子巴介绍来的老家友朋,前往海阳上任。
    事关财务,大权被李解私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从旁辅佐的职权,却是外来士人们争夺的岗位。
    尤其是现在海阳市场规模极大,即便只是从旁辅佐市掾令,收购皮货时候稍微有一点倾斜,就会带来惊人的差价。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肥缺,能够跟着叔乙前往海阳市场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拼尽了全力。
    “这就是阳口大埝?”
    “自首李掌控此处,累月加固。原本大埝外侧,还不曾有如此之多芦苇、菖蒲,至于石塘,更是从未有过,是首李带人亲自垒砌加固。”
    石塘的规模不小,主要是把滩涂地压实,通过大量的木桩、石柱来防止石块被江水冲走。
    这就是防波堤的一种,配合大量的芦苇、菖蒲,正常的江水冲刷,对阳口大埝的伤害,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因为这样的布置,形成了别致的生态,以往夜晚捕捞鳗鲡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打着火把下堤,根据退潮情况,夜晚捕捞鳗鲡的数量相当可观。
    李解直接在大坝内侧开辟了鳗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的规模不小,形成的原因,也是为了配合疏浚河道修筑河堤。
    从阳口大埝入内,通过海阳市场,顺着雉水北上,就能抵达雉邑。
    而整饬雉水的过程中,清淤、围田、烧荒、筑堤,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大量的低洼地。
    有些低洼地因为清淤工程量太大,就被李解稍微改造了一下,做成了鳗鲡养殖场。
    鳗鲡苗的捕捞很简单,在李解还是做工头那会儿,人工繁育鳗鲡也只能说是初步产生效益,东亚地区养殖鳗鲡所需要的幼苗,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野外捕捞。而因为江海沿岸的污染问题,鳗鲡苗的数量急剧下降。
    但即便是急剧下降,到了夜晚前去捕捞幼苗,那种密密麻麻的情况,也是会让正常人产生密集恐惧症。
    水中的场面,就像是千百万条绦虫在扭曲着,极为恶心。
    有一次李工头给一个养殖户修内部道路,活儿不大,也就几万块钱。但是养殖户的老婆跟人跑了,还卷走了他一大笔钱,导致养殖户负债累累,无奈之下,养殖户就把鳗鲡抵给了李工头。
    这也导致李解哪怕被旦捡回去之后,对于鳗鲡也没啥感觉。
    明明很肥很嫩,做个照烧鳗鱼饭更是香喷喷,但是吃了就是想吐……
    不过这不妨碍李工头成了李乡长李县长之后,把鳗鲡养起来,反正没啥成本,没事干就喂点鱼粉,一万条幼苗死八成都是净赚。
    这时候的鳗鲡再娇贵,也是无所谓的,因为鳗鲡养殖场本身就是聊胜于无。
    再说海阳市场附近的水质相当不错,加上蚯蚓、红虫、贝类丰富,配合鱼粉,只要保证鱼塘经常换水,李县长根本不担心化工排放物污染了养殖场。
    真正要担心的,反而是水豚、宽吻鳄这种喜欢偷鸡摸狗的野生动物。
    十几个养殖场,就算暴毙九成多,只要有一个养殖场有成年鳗鲡产出,这年头,也就全部赚了回来。
    成年鳗鲡很耐操,长途运输不成问题,通过邗沟,可以直接转运到淮县,然后再通过吴国已经成熟的水道,不管是走淮河还是泗水,都能初步抵达中原地区。
    活鳗鲡的销路是不愁的,但真正大赚的,还是鳗鲡干。
    直接风干或者腌渍风干,都会产生一种鲜味,当然李解做工头那会儿是不吃的,因为养殖户说这玩意儿不健康,有轻微毒性。
    但李县长寻思着,了不起拉肚子,要死哪儿那么容易?
    再说了,又不是自己吃,卖给别人吃,怕什么?
    要不是河豚抓起来不难,李县长还打算把河豚做成河豚干,然后出口给宋国老乡们尝尝鲜。
    长江第一鲜,吃起来贼嗨,味道棒极了。
    入口之后,飘飘欲仙,然后就升仙得道,忘却人间憾事。
    可惜,也不知道是李县长比河豚还毒是怎么地,他在白沙村当村长那会儿,就没逮着几条河豚。
    反而是东沙的沿海地区,倒是有大量河豚出没。
    只不过东沙的野人们也比较淳朴,他们自己不吃,都是提纯了河豚内脏中的毒素之后,浸润在箭头上,然后射点小动物什么的。
    “海阳竟然有牧场?”
    “入春之后开辟的,主要是养牛和羊。江阴邑往东,则是养鹿和驴,还有马。”
    跟着叔乙前往海阳做事的士人们都是很惊讶,原本他们还奇怪,明明江阴邑大牲口不少啊,怎么春耕的时候,耕牛也没见着有多少。水田之中,大象出工量都比耕牛多,耕牛上工的次数,可能还没有奴工多。
    现在过江一看,才知道牛大多数都在江北,而且数量相当的多,规模相当的大。
    只一个牧场,有舒庸国来的士人稍微估算了一下,应该犍牛在三百头以上,圈栏中还有母牛,而且似乎还产奶,因为有和白沙村一样的牛奶桶,这种木桶非常的明显,上面有专门的标识。
    不过牛奶并非是用来喝的,主要是用作奶制品。
    姑苏“百司”采购的另外一个重要物资,就是奶干、奶酪。
    而在海阳市场上,跟狩猎队以及淮夷交易皮货的商品中,仅次于粮食、布匹、石器的,就是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