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节
“陛下可曾想过?一旦开了宗亲除籍的头,其余藩王心中会如何想?会不会再有当年藩王之乱?而今沿海一带不太平,播州之乱尚未平定,土吏对朝廷的心思未可知,北边的努|尔哈赤是否会与蒙古人联手南下,也是个不确定的事。”
张位的意思很明白,大明朝内外都不太平,陛下您还是省点事,别乱搅合。万一叫藩王心中不安,虽然他们手中已无兵权,可却坐拥大把银钱。钱能通鬼,短时间内砸下大笔银子招募兵卒是很有可能的。
这个可能性当日朱载堉也对朱翊钧提过。朱翊钧后来也的确想过,不过他想的是对策,“朕的意思是,划一道线。奉国将军以下的,想要除籍,可以主动上疏,交由礼部处理除籍。其余的,一概不许。”
原本朱翊钧还想着,是不是再给藩王提一提岁禄,好安人心。可想一想现今的状况,觉得真要提了岁禄,越发入不敷出,也就作罢。
王家屏与赵志皋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头。这倒是个法子。有了这一道门槛,藩王暂时应当不会太过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陛下,藩王担心的……恐怕还是长久之事。在他们看来,今日朝廷开了这个口子,难保将来不会一再提高了门槛,最终强迫他们除藩。”沈□□,“依臣所见,此事还是暂且不动来得好,一旦又累差池,想要弥补可就难了。”
朱翊钧觉得有些牙酸。全都是成祖开的好头,纵观史册,王爷起兵清君侧的,只这么一位成功了的。所以也就不怪朝臣现在对本朝藩王提心吊胆的了。
这位旷古第一人,偏是自己的祖宗。还奈何不得。
可儿子提出的这一个建议,实在是叫他舍不得就此放弃。
朱翊钧眼珠子转了转,望着面前两位固执己见的阁臣,想着该如何说服他们。
第123章
就在朱翊钧为难之际,赵志皋突然发声,“若藩王能用重金募得兵士,莫非还能瞒过当地官府不成?一旦起事,必为官府瞒而不报,为虎作伥!”
众人闻言微愕,不约而同地望着赵志皋。这个从来都是老实木讷之人,今日倒是一语惊人。
朱翊钧心中大喜,“不错!重金招募兵士,必是瞒不过人耳目的。届时不仅问罪于宗亲,更要拿了官府问问明白。”
沈一贯忙道:“当地官员虽身兼督管宗亲之职,可实则为父母官,当以教化百姓,关心桑农之事为重。倘若一味将两只眼睛都盯着宗亲,岂非本末倒置?”
“再有,”张位补充道,“亦会有人买通卫所锦衣卫,到时候直接杀了官员,也是有的。陛下,为天下计,不可不防啊。”
这一番话,又牵扯出现今大明朝的武备问题来。当今重文不重武,朝廷的文官对武官多有轻蔑之意,便是当年战功赫赫的戚继光,到了晚年的时候,也不得不努力向着文官转型,也是无奈。
若非文官,就会在同僚之中收到排挤。端端正正做人是平安无事,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只观当今党争便知,便是再小的阴私之事,人都能给你扒出来,在朝上堂而皇之地宣之于众,搅得没脸。这还只是文官之间,武官更甚。
因大明朝不重武官,武状元都已多年不闻——武举都给取消了,哪里还有什么武状元、武探花。
太|祖立国,初时定了卫所屯兵之制。无战时,卫所之兵种田度日;起战时,便穿上戎装保家卫国。但多年下来,这制度已沦为虚空,屯田早就无人耕种。各卫之中更是贪墨成风,吃空晌、克扣军饷之事屡禁不止。
这些年,因卫所兵力不足,朝廷还必须令拨了银钱去募兵。募得之兵战力却是比屯兵好,可银钱给的也多。所费之资,远超卫所。
有的卫所无钱,朝廷拨发的军饷也给一路下来剥削光了,兵士无法只得劫民。若在此时有人愿意送上大笔银子,谁不愿意为他战队?反正朝廷多年也不管他们死活。
张位与沈一贯说的话,在场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朱翊钧心里更清楚。他原是想过就此放手,让朱常溆的奏疏就此永远留中。
可再一想,这些事便是自己不做,等帝位真正交给皇太子的时候,还是要去完成的。倒不如由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先给他开条路,便是在自己手里完不成,能奠定了基础也是好的。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根本动不了。
朱翊钧自认不是太|祖,不是成祖,亦非自己的先生。这么些年下来,朝堂沉浮,他已是看明白了自己的资质,也不再固执地追逐于幼时所谓的“圣君”一说。
就像小梦对自己说的那样,只要做个明君就够了。
殿中一片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翊钧一人身上。沈一贯和张位在等着天子做出最终的决断,他们相信自己句句切中要害的话,一定能打动天子收回成命。
至于否决了此事,对于皇太子会不会有影响,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了。
皇太子到底还年幼,根本分不清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只凭着阅尽万卷书的势头,根本无法对朝政有太多的了解。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张位觉着,皇太子的想法倒是不错,只是还欠缺了太多处理政务的经验,太过想当然。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次机会,给他上一课。有了这回记性,往后处事就会越发小心谨慎了。
谨慎不会出大错。
在这件事上,沈一贯想的却比张位要格局小一些。复起之后,便是平步青云入了内阁,想来日后首辅之位也是十拿九稳了。若是自己能今日拦下天子旨意,他日还怕不会有人上门倒热灶?
当年文忠公呼风唤雨的模样,还历历在目。沈一贯也想听一听,无论自己走到哪儿,都有人不断说着好听的奉承话。
朱翊钧的指头一直在案桌上敲着,熟悉他这个小动作的人知道,这是天子心思不定的表现。他抬头,看着赵志皋的灼灼目光,再一转,对上沈一贯和张位的胸有成竹。
王家屏老神在在的模样,并未说话,但他的目光中对朱翊钧满是鼓励。
当年王锡爵离京,不仅叮嘱了朱翊钧要好好照顾王家屏这个说话耿直的人,更反复嘱咐了王家屏要一心一意地为朝为国,辅佐天子治理好这个天下,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
王锡爵为官多年,不贪不党,心中唯一的心愿便是能接过文忠公未尽遗愿,将大厦将倾的大明朝自悬崖边重新再拉回来。
朱翊钧恍惚间,觉得眼前行过许多人。有自己的父皇,有文忠公,有已经离京的申时行和王锡爵,还有未曾蒙面的太|祖、成祖。他深吸一口气,坚定地道:“朕心已决。”
张位和沈一贯把心都提到嗓子口,屁股几乎要离开凳子了,眼巴巴等着朱翊钧后面的话。
“就先从河南开始,试试看。”朱翊钧选的这个地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朱载堉是河南怀庆,他已是上疏要求除爵,并让出家中所有钱财。朱翊钧当时没答应,不过依着这位皇叔的性子,必会再次上疏,这就给河南的宗亲开了一个头。
郑藩比不得四大富藩,可要同其他人比,那是绰绰有余。一旦有人牵头,后面自会有人寻思着跟上。
这是其一。
其二,河南是宗亲聚集的大省,定在河南,比定在其他地方效果要好得多。若是十人之中有一人愿意除籍,河南必会有上万人愿意出来。
同时也可以减轻河南多年来税赋不足的状况。
张位和沈一贯脸上的表情有些难看,没想到自己费尽了口舌,等来的却是这么个结果。倒是赵志皋和王家屏满脸喜色。
陈于陛看看左右,照旧没说话,像个泥菩萨那般,眼观鼻,鼻观心地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