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确有情(高干 婚后) 我的小男友(高甜, 1v1) 我爱的你

我在首辅科举文里重生了 第173节

      第101章 认祖归宗3
    太后杨阁老等人都是狡猾之徒,光靠俞州一个人深入虎穴,当然不可能将其扳倒,否则那般轻松,文德帝怎能还留对方到现在。
    而这些年文德帝虽一直被杨阁老、杜阁老两方势力压制,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早就往双方势力渗透了不少棋子,此刻提点杨阁老等人,暗指俞州是“突厥人”身份的老者,就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这老者是杨氏的族老,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的为杨氏付出,是二皇子势力争位财政的支柱,原本是绝对不可能被策反的。
    但可惜的是,杨氏嫡支太不做人了。
    当年杨氏安排老者隐姓埋名去经商发展,给杨氏提供支持皇子的财路时,因为担心庶子将来背叛,为保险起见,竟然用嫡系的孩子,换走了老者的孩子。
    想着将来老者这个庶子要是有异心,他们就能告诉孩子身世,孩子是嫡系的血脉,肯定会向着他们。
    至于老者当了一辈子的冤大头……不过不受宠的庶子罢了,谁在乎?
    这个就是三妻四妾的后果,嫡庶之间从来都是对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古代又没有亲子鉴定,滴血验亲更不靠谱,换孩子戴绿帽的事情,实在是太正常了。
    就像文德帝没有想到丽妃太后胆子那么大,竟敢混尧皇室血脉一样,老者也没有想到杨氏竟然对他这么过分。
    他忠心耿耿的为杨氏付出多年,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想为儿孙奔个好前程么,结果搞了半天,他全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难怪杨氏那么多的庶支,嫡系就对他这一支庶脉好,对他的儿孙处处照顾,他原本还以为是自己的劳苦功高,被家族看到了付出,甚是欣慰。
    敢情从头到尾他就是个冤大头。
    他把别人的儿孙养得身娇肉贵,而他自己的孩子,却差点死在嫡系手中,即便幸运的活下来,却也成为了世道底层,吃尽苦头。
    他仅剩的两个亲孙儿孙女,更是沦落为街头乞丐……
    如此真相,老者怎能不恨?怎能还能忠心?
    一个家族的延绵,最重要的除了人才,就是家风,家风不正注定后患无穷。
    杨氏这颗传承百年的世家大树,外表看似生机勃勃,实则内里早已腐烂,只需要合适的机会用力一推,大树自然倾倒。
    可惜这些,一心扑在争权夺利上的杨阁老并没有注意到。
    ……
    不过,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先前就说过了,杨阁老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他虽信了老者的话,但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还是只有自己亲自验证过,才能够放心。
    毕竟老者对杨家忠心,并不代表老者办事就不会出错。
    所以和太后等人商议决定后,杨阁老便一边和俞州这边周旋,一边暗中派人去确认俞州突厥人身份,到底是不是真的。
    而对此。
    文德帝和俞州早就做好了准备,文德帝早早就让人把俞州的“突厥人”身份线索安排了下去,就等杨阁老上钩。
    俞州更是因为穿越前到处旅游,亲生体会过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性,再加上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突厥话给学会了,短暂的欺骗下杨阁老派过来试探的探子根本不成问题。
    事实上,还因为他实在扮演得太好,差点让文德帝都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真的突厥人了。
    但好在看俞州拿出来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尤其是火药这种国之重器,安排这么个细作显然亏太大,所以文德帝也就是想想而已。
    看在俞州对儿子的心意,以及对朝廷的忠心上,文德帝即便猜出来俞州确实可能有些秘密,却也没有再深究……
    因此。
    在这番布置中,杨阁老多番调查,最终确定了俞州突厥人的身份。
    人总是对于自己费心费力调查的事情也更为相信,心里有了把握后,杨阁老终于结束和俞州的周旋,正是表示联盟。
    一群人开始积极的为夺位之事筹谋。
    京城百姓并不知道朝廷中的这些暗潮汹涌,还在因为乔楠的遇害而议论感叹着。
    原本乔楠遇害其实跟他们没什么关系的,说到底大家就是都是陌生人而已,谁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出事多伤心欲绝?
    可乔楠和俩孩子的“死亡”,大大打击到了乔家,乔家全家陷入悲痛之中,乔家的茶楼、酒楼、娱乐报等产业,自然也纷纷暂停营业。
    乔父的酒楼还好些,京城还有其他美食,可最精彩的话剧和娱乐报,却只有乔家有啊!
    如今京城百姓已经习惯了看娱乐报,看蓬莱茶楼的话剧,突然没有了这两大娱乐,真的很不适应。
    而和乔家交好的朋友,更是为乔楠和俩孩子的遭遇伤心。
    钱保保几人前些日子已经陆续生产完,最近都在坐月子,听到如此噩耗,几人连身体都顾不得,全都跑到了乔家来询问情况。
    伯爵府的苏爷爷苏奶奶也在苏家儿孙的搀扶下,亲自抹着眼泪过来。
    贺元柏等人更是纷纷帮着俞州找人去那山崖下面寻找,只要没有见到尸体,那说不定还活着呢?哪怕希望渺茫。
    当然乔家出事,有人忧愁自然也有人欢喜。
    那些和乔家竞争生意的酒楼茶楼东家,一个个高兴都坏了,抓紧时间趁着乔家出事,就抢乔家产业的生意。
    还有卢家。
    苏裕昊刚从乔家安慰完温哥儿回家,就看见自己母亲和妹妹脸色难看坐在客厅中生闷气。
    苏裕昊顿时也拉下脸道,“娘,姨母又来了?”
    卢氏叹气点头,“娘真的没想到你们姨母竟然是那种人,一母同胞的姐妹,她怎么就那么见不得我好呢……”
    苏玉珠更是满脸愤愤。
    之前因为给苏裕昊说媒的事情,卢姨母和卢氏闹翻后,就再也不遮掩自己讨厌姐姐的真面目了。
    眼看着俞州升官,卢姨母心中嫉妒,每次“偶遇”卢氏,就说卢氏有算计,让儿子娶乔家的哥儿是攀高枝,卖儿子。
    现在看着乔家出事,卢姨母更是高兴地跑来落井下石,说卢氏就是个倒霉鬼,没福气,没眼光,不要她说的好亲事,现在遭报应了……也亏对方说得出口
    着实让卢氏心寒无比。
    “算了,娘现在也算是看清楚了那些人的嘴脸,这样也好,省得以后再被算计损失更大。对了,乔家那边有消息了吗?温哥儿还好吧?”
    卢氏揉揉额头摆手,然后关心道。
    虽然乔家出了事,以后处境可能不太好了,但温哥儿是个好孩子,自从和她儿子定亲后,很是孝顺她,和她女儿也相处融洽,她并不想换儿媳妇。
    苏玉珠也关心,“哥,现在乔家那边正乱着,你怎么不在那边守着,跑回来了?温哥儿现在肯定很伤心,哥你还是去陪着他吧。”
    说起未婚夫,苏裕昊脸色这才好些,
    “乔家那边情况已经稳定下来了,只是岳父岳母遭受打击,身体有点不太好,我回来拿些补身子的药材过去。”
    “好,你快去库房拿吧,等会儿娘也和你去乔家,亲家母现在肯定没心思管家,家里的奴仆少不得疏忽,娘去帮忙看着……”
    卢氏点头催促。
    她家没什么其他本事,也就只能在这些琐事上帮着点了。
    被安排在某处偏僻庄子暂住的乔楠,听到外面的种种消息,饶是已经重活一世,此时此刻,也不得不再次感叹。
    烈火见真金,危难见人心,果不诚欺人。
    ********
    不知内情的京城百姓因为乔家的店铺暂时关门,不由对乔楠的“死亡”大感惋惜,强烈要求朝廷赶紧剿匪。
    免得下回大家出城也碰上山匪丢了命咋办?
    而猜到乔家出事有内情的朝廷官员们,在朝堂中就是暗流涌动了,尤其是那些被俞州得罪过的人,见此好机会纷纷如饿狼扑食般,想要趁机将俞州这把皇帝的刀给干掉。
    尤其杜阁老这边最是厉害。
    虽说俞州现在伤害的都是杨阁老那边的羽翼,他们这边暂时没事,但谁知道下回俞州再做什么,遭遇的是否就是他们了?
    正所谓趁他病要他命,杜阁老一系觉得趁现在解决威胁最好。
    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俞州的能力。
    妻儿的“死亡”确实让俞州大受打击,但俞州却并没有就此颓废,反而因为怀疑是有人刻意加害,对于现在去找他麻烦的官员非常凶狠,但凡敢向他伸手的官员,都没落着好果子吃。
    本就英勇无畏的俞州,如今简直就像一只疯狗,逮谁咬谁。
    在几个官员连番吃大亏后,朝中瞧不上俞州的大臣们,顿时就被吓住了,赶紧及时收手,后悔不迭。
    原本不用损失,但自己往上凑的杜阁老:……
    妈的又小瞧了!
    其实。
    这回还真不是杜阁老小瞧了俞州,俞州是很厉害,可又不是神仙,哪能次次都玩得过杜阁老这些老狐狸。
    之前能让杨阁老吃亏,是有文德帝在后面辅助。
    而现在能杜阁老吃亏,则是杨阁老在后面帮忙。
    二皇子一系正在筹谋夺位大事,为了到时候上位更加顺利,现在自然是要抓住机会,把三皇子这边的势力,能干掉一个是一个,减轻阻力才是。
    眼看杜阁老那边吃亏,杨阁老每天回家都是笑得见牙不见眼。
    俞州果然是个很好用的棋子啊。
    对方深得文德帝信任,手上握着文德帝的势力,他利用俞州对付杜家那老狐狸,就不用再像以前那么费力了,真是捡便宜。
    而文德帝……嗯,也是这样想的。
    有杨阁老帮着他对付杜阁老,他确实也轻松了很多。
    时间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匆匆又过去。
    直到今年丰收季到来,因为去年的曲辕犁、化肥、杀虫剂等增产粮食的方法推广,今年景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原本亩产两百斤左右的小麦稻米,今年全都翻倍到了三四百斤。
    原本亩产只有两三千斤的红薯,今年更是翻倍到了四五千斤。
    各种蔬菜瓜果,产量也相继有不同的提升。
    还有因为曲辕犁的好用,百姓们的耕田效率大大提升,今年开垦的荒田数目,也有所增加……
    总之,景国今年真的是大丰收,大大的丰收!
    全国各地的百姓都喜笑颜开,对朝廷的好感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对文德帝这个距离十分遥远的皇帝,也生出了发自内心的拥护推崇。
    当然还有带来粮食增产之法的俞州,名声也被广泛传播,获得了百姓们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