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时代之1993 第345节
“嗯。”
文征不咸不淡应一声,就道:“他获奖了。”
廖芸感兴趣地问:“什么奖?”
文征说告诉她:“八五长篇小说奖。”
此时的廖芸已经不是一个月前的廖芸了,对文学认知不再是小白。
自从知道张宣是大作家以后,她回国狠狠恶补了一些文学知识,自然而然包括国内各大奖项的了解。
知道八五长篇小说奖的重大分量,廖芸措辞说:“我想去他老家看看。”
文征怔了怔,随后就懂了妻子意思:“你听到什么了?”
廖芸说:“没有,我就是好奇。”
文征笑了:“廖芸啊,你有些着相了。”
廖芸嘴巴动了动,有几句话想说,但最后什么都没说,只是道:“好,我听你的。”
文征感受到了妻子的不对劲,想了想说:“晚上我想喝乌鸡汤。”
廖芸说好:“我今天早点下班。”
挂完电话,廖芸从单位找出报纸看一遍,随后陷入了沉思。
……
相比于外界对八五长篇小说奖的关注,此刻张宣反而被报纸上的一篇评论吸引了。
评论出自于巴银老先生,他面对记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探访,终于对“潜伏”小说做出了正面评价。
巴银老先生评价道: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传统文学。在形而上的层面不够深刻,在艺术上也相对简陋。
但它的故事有新意,情节不老套,只要认真读过,就不得不承认它的冲击力。
巴银老先生说:三月描写的是一个特殊时代,书中人物有各样的缺点,却保留了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信仰和人性。
如果你希望在“潜伏”小说中,看到华丽浪漫的辞藻,那么你注定要失望了,因为这本书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沾着血腥味的故事。
……
末尾,巴银老先生点评:好的文学不需要修饰,更不需要规规矩矩的教条。从书中人物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即使生在黑暗,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信仰改变一个族群的命运,这是一个民族获得尊严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人生态度,这书能给我们带来力量,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前后读了三遍,整整读了三遍,张宣感觉浑身通透,感觉热血沸腾。
有了巴银老先生的这一番评价,就算最后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张宣也无憾了。
也可以让相当一部分人闭嘴了。
当然了,他也不指望所有人闭嘴。
就像某个知名学者,在报上点名道姓地批评:“潜伏”小说又臭又长,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
把报纸收好,看完巴银老先生的评论后,张宣不打算再看其它的了。
思绪一番,他给陶歌打了电话。
陶歌问:“姐猜你是看到了巴银老先生的评价,才打过来的对不对?”
张宣承认地好干脆:“是,站在你的角度,你帮我分析分析。”
陶歌说:“刚才就这事,我和洪总编已经聊过,洪总编说看似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实还是偏向于支持一方的。
现在入围的每本书,巴老先生都已经给了评价,就等10月6号的第一轮投票。”
第343章 动工仪式,了不得的发现
自从“潜伏”得了八五长篇小说奖后,杜双伶就生了变化。
这几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在厨房钻研“梅菜扣肉”。
“来,文慧你尝尝。”
又一份梅菜扣肉做好了,杜双伶第一时间夹一块给身边指导的文慧。
瞅着到嘴边的肉,文慧适时退后一步,巧笑着摇头,临了指指客厅方向,示意她换人。
看一眼锅里的菜,杜双伶自己现在也没了试吃的勇气。
就这样子,杜双伶和文慧在厨房里僵住了,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
良久过后,杜双伶直接出了客厅,对沙发上的邹青竹说:
“青竹,我的菜做好了,你来尝尝。”
邹青竹不听,直接躺到沙发上,用抱枕盖住头,干脆来个装死。
接二连三被拒绝,没办法,杜双伶来到书房,对正在看书的张宣小声说:“亲爱的,来尝尝我做的菜。”
这几天受够了,张宣哪里还愿意?
怎么拉都不动。
杜双伶弯腰吻一下他嘴唇,用泉水叮咚声恳求:“我最后一次做,要是还不好吃,我就不做了,去吃吃吧。”
张宣迫不及待问:“真的?”
杜双伶两眼汪汪:“我保证!”
“行,我去试试。”
得到保证,张宣跟着去了厨房。
见状,沙发上的邹青竹也跟了进来,准备看热闹。
“你尝尝。”杜双伶没有避讳俩外人在,直接夹一块放张宣嘴边。
张宣鼓起勇气咬一口,咀嚼几下,然后眼睛猛地放出亮光,伸出大拇指道:
“有进步,不错!好吃,看不出来啊,我媳妇还有这手艺。”
听到这评价,杜双伶喜出望外地确认一遍:“真的好吃?”
张宣为了表示诚意,直接把一整块肉都吃进嘴里,大口咀嚼,一脸满足、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
杜双伶仔细辨认他满脸喜悦的表情,信以为真,也是夹半块放嘴里。
只是……
只是才咀嚼两下!
下一秒杜双伶自己就受不了了,一个蹲身,呜~,直接把肉吐到了垃圾篓。
好久好久才起身,一脸委屈地说:“步骤都对啊。为什么我做的菜和文慧的就不是一个味,咸死了。”
张宣安慰道:“做菜看人、看心、看天赋。媳妇,咱不遭这个罪了啊,以后我们天天去五星级酒店吃。”
杜双伶片他一眼,噘嘴问:“你就不希望我把菜做好,以后回家有热汤热菜吃?”
张宣心累地表示:“我苦点、心酸点都没关系,我能忍,我就担心咱们的娃以后吃了你的菜长不高。”
杜双伶可怜巴巴地问:“为什么长不高?”
张宣退后一步说:“我怕娃吃了就吐。”
邹青竹和文慧听着两人对话,都差点把肠子笑断了。
……
清晨,写作正忘神的张宣接到了李梅电话。
电话接起来,那边刚好有人问李梅鞭炮放几挂,李梅跟人唠叨半天才对张宣说:
“张大老板,西塔楼今天开工,你要不要来看看?”
张宣抬头望望窗外,不知不觉天已经大亮。
熬了一夜,他感觉有些困,但还是答应了。
从主卧拉起杜双伶,两人来到天河路228号时,一切已然就绪,就等他这位大老板过来烧三炷香,说几句吉利话,破土动工了。
“来,这边。”李梅早就在路边等待,见两人一下车就带着过去。
“好。”
张宣也不客气,直接穿过大大小小的人群,在众人的注视下,来到香案前,洗手、焚香、鞠躬说好话,最后在一片鞭炮声中,动工仪式就算完成。
张宣同裘博仁夫妇团队打过招呼,就跟着李梅去了商铺最右边的房间。
李梅从一摞厚厚的文件堆中找出一份施工计划书,递给张宣道:
“这是西塔楼从开工到完体时的各项预算开支,名目繁多,比较细,你过过目。”
张宣没客气,接过文件开始认认真真查看了起来。
半个小时后,张宣抬头道,“做的不错,我很满意。”
听到这话,一边等待的李梅接着往下说:“如今工地开工了,按照计划,商场必须赶在年底前完工,年后开业。
现在有一些事情也可以慢慢开展了。
第一就是人员招聘。需要多少岗位,具体怎么弄,招什么样技能的人,岗前培训,这个需要提前规划,最后需要你来拍板。
第二个就是商场的规章制度,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也得你参与,得你点头……”
这次谈话,李梅准备充足,一连抛出了三十多个大问题。
张宣慢慢听着,头开始有些大。
他和李梅一样都是半路杀进来的新手。第一次正式创业,第一次参与经营管理,面对商场这么大的摊子,简直一头雾水。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李梅要比他好太多。
回国之前,李梅是澳洲一家大公司的实权高层领导,回国后也一直在打理贸易公司。
虽然对零售行业陌生,对房地产业陌生,但李梅是有实打实的管理经验的,见多大世面,经历过大起伏,心态非常好,有自信,有干劲,有驭下之能。
而张宣就不一样了,前生就一拿笔杆子的老师。你要他写东西,让他吹吹牛,让他口花花,让他吹拉弹唱,没问题,都擅长。
但面对企业经营管理,那就是一张比白纸好不了多少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