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确有情(高干 婚后) 我的小男友(高甜, 1v1) 我爱的你

不良臣(科举) 第18节

      晚饭是谢良臣穿到这里后吃得最丰盛的一顿, 货栈老板送了几条咸鱼,而在经过洛河镇的时候,谢石头又去买了肉。
    因为天气炎热,肉不能久放,所以就都和着干菜炒了,咸鱼则是蒸了一条, 其余的就先挂在了灶房里。
    难得见到大荤,一家人吃饭都比以前香了不少,谢良臣原以为自己会嫌肉太肥, 如今却也筷子不停。
    怪不得肉铺上总是带肥膘的肉卖得贵,原来都是因为大家肚里缺油水。
    吃完晚饭, 谢石头把卖竹荪的历经说了出来,同时还把捂了好久的银子也拿了出来。
    赵荷花之前一直没敢细问,此刻见丈夫拿了沉甸甸的一大袋银子出来,唬了一跳, 差点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除去他们买东西花的, 此刻装银子的荷包里总共还剩白银48两, 赵荷花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一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拿着银子咬了一口,确实是真的。
    “我的老天爷, 那臭蛋竟然真的这么值钱?!”
    外头二儿子正在油灯下看书, 旁边大儿子也正在艰难的握笔写字, 而最小的小儿子则扒在桌边, 目不转睛的看着两个哥哥。
    谢石头收回目光,想起儿子说的,要是能学会种竹荪,那以后就不用全凭运气去找,家里的收入也能稳定下来,那说不定家里的三个小子都能进学堂了。
    “孩儿他娘,我现在算是发现了,人还是要多读书才能有出息,你是不知道,狗剩他跟掌柜谈价钱,谈之前还知道讲故事,那故事我都没听过,还有说这竹荪吃了有什么用的话,狗剩说起来那是磕巴都不带打一个的。”
    本来他想说儿子真能吹牛,话到嘴边又临时改了说辞。
    赵荷花还沉浸在发了笔大财的兴奋里,正仔细的数着银子,心中盘算要留多少下来给三个儿子以后娶妻,给女儿做嫁妆。
    于是闻言也就随口接话道:“那是,咱们狗剩多聪明啊,以前也就是脑子被堵了,可被那牛大头一敲可不就通了?从那天他醒来后我就看出来了。”
    看着自家娘子微带得意的神情,谢石头没想到妻子以前竟是在装傻,惊讶得微张了嘴。
    原来那天她说儿子傻了,也是在做戏。
    赵荷花转头看着丈夫的傻样,嗔骂一句:“行了,快收起你的呆样,以后出去了可别说漏嘴。”
    谢石头将微张的嘴闭上,又把打算将儿子送到镇上私塾读书的事给赵荷花说了,哪知却被赵荷花给拧了一把。
    “说你呆,你还真就是傻,狗剩才多大?他大伯可是童生,难不成教个5岁的孩子也不成?”
    见丈夫眉头仍旧皱着,赵荷花只好就把道理给他掰碎了说。
    “你放心吧,等他大伯觉得自己教不了狗剩的时候,自己就会提的,再说等咱们狗剩去了镇上,村里人见他出息,肯定也会想着把孩子送到他那去,到时候咱们狗蛋也该读书了,大伯还能多个营生,可不是正好?”
    最重要的是,之前他们一家到处去找竹荪蛋,村里也是有人瞧见了的,虽然每次他们问起来,自家都是含糊带过,可是要是现在他们突然有钱送儿子去上学了,可不就引人怀疑?
    在儿子说的种植之法被鼓捣出来前,他们也就只能去竹林和地里找,要是多了竞争对手,可不就是自己挖坑往里跳?
    谢石头被他娘子的智慧折服,也明白看来他就是家里最笨的人了,于是不再挣扎,一切都随妻子去安排。
    事情也果如赵荷花所料,三年后,谢正便对谢良臣表示他教不了他了,让他再去寻名师。
    三年的时间,谢良臣算是把四书五经都过了一遍,虽然说不上倒背如流,不过谢正随意抽取其中一篇,他也都能背诵串讲。
    唯一不足的是,谢正自己对于经书中许多的深奥文意理解就不足,因此要再给谢良臣解释,就又要打个折扣。
    所以,在下场之前,他得让谢良臣多与他人思辩,也要有学问更高的人来指点他。
    见侄子有些不舍,谢正安慰道:“你也不必担心,镇上的孙秀才是你伯祖父当年的同窗,虽然只得了秀才功名,一直考举人不中,不过他临考的经验丰富,学问也算扎实,比起其他年轻的秀才更能花心思在教授学生上,你去了也不算耽误。”
    “那大伯父可还要再考?”谢良臣想了想,又问道。
    谢正闻言轻笑一声,脸上神色有些释然,道:“再看吧,如今你与明文一同去镇里读书,我也想着干脆要不办个私塾算了,左右弟妹她也找我说过好几回,说要把狗蛋也送我这里来,二叔他也说想叫良顺和良宏两个孙子认些字。”
    谢良顺和谢良宏正是谢良臣的亲堂兄,两人如今一个12岁,一个9岁。
    事实上平顶村近来想把孩子送给谢正教认字的不少。
    一是他们看谢良臣已经很有些读书人的架势了,整个人气度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二是村民们的生活状况着实改善了不少。
    原来自从县里回来之后,谢良臣便想着要如何将竹荪的菌丝培育出来。
    他翻看了古人关于人工栽种蕈子的所有记录,又不断尝试《天工开物》里头那些培育农作物的方法,终于最后给他试了出来。
    要培育菌丝,首先就要选种,而还未破土的竹荪蛋就是最好的原种材料,里头的孢子既多且活力很足。
    不过要育种也不容易,要将竹荪蛋处理过后切块,并重新接种放回竹荪蛋的的斜面上,让其作为接种的培养基,并最终长出菌丝来。
    至于栽培的材料,谢良臣开始时用的是混了碎竹和松针的腐殖土,也就是和竹林里差不多的土来作为栽培的地基,不过后来因为没有灭菌,所有长出来的竹荪不多,产量比用去的竹荪蛋还少。
    所以他就又试着在碎竹里加了木屑、麦麸,并且蒸煮放凉之后再混入原种培育,这样一来菌丝比以前多了不少,而且长出的竹荪蛋也更多。
    有了种子,后头的事就简单了。
    谢石头看了儿子培育竹荪的木箱之后,明白了原理,不过就是要保湿、遮阴,再就是注意排水,于是便原样挖了畦地,又搭了荫棚,然后把菌种撒了下去。
    没过多久,地里果然长出了竹荪来,而且数量还不少。
    有了栽培的办法,每当气候适宜的时候,他们便在地里种,要是天气太冷,则换了木箱,改在室内栽种。
    种第一年的时候,只有谢家人跟着种,虽然因着量大了些,价格有所下降,不过总体收入还是不少,至少比种地划算多了。
    而周老板看谢家人能稳定供货,干脆专门做起了这个营生,店里大半生意都是发干货往各地,赚得比他们还多。
    后来村民们见谢家人果能把东西卖出去,而且还赚了不少钱,甚至不过一年就盖了房,便也求着谢石头,说想买菌种去种。
    关于菌种的价格,谢良臣其实定得不低,因为他自己光是试验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和材料。
    不过既然大家都是同村的人,做生意最讲究与人为善,就怕人捣乱,所以他便让村民们先种,只不过等种出来之后,要用一部分货来抵欠债。
    就这么过了两年,平顶村几乎家家都开始种竹荪,不过他们始终也不知道如何育种,所以仍旧在谢家买。
    有了额外收入,村民们就也想把孩子送去读书。
    镇上的私塾当然好,不过有谢正在,这里离家近,平时又能来查岗看自己孩子有没有偷懒,显然就成了众人的第一选择。
    谢家大房跟着谢石头家种竹荪最早,而且谢良臣给他们的价格也几乎就是成本价,所以谢铁柱两口子最开始想的还是让两个儿子在家帮忙,好多挣点钱。
    可是前不久县令因为贪污被查,县里来人找谢正去作证,那些官员衙役个个看着“凶神恶煞”,大家都怕得不行,便想要自家孩子也去谋个出身,有个依靠。
    除此之外,就是现在家中每年有了固定收益,而领种以及交货又都需要账本记账,他们不识字,也害怕别人蒙骗自己。
    便如现在谢家二房的谢栓子,也就是谢良臣他哥谢良富,现在便是管着家中卖菌种的活计,而且与县里周老板交货往来的事现在也是他在做,才不过11岁的年纪,却比好些大人还能干。
    听说谢正要开私塾,谢良臣也为他高兴,便道:“这三年来多亏大伯父的教诲,侄儿才能勉强明些事理,伯父虽差些运气,不过今后若是能桃李满天下,也是一桩美谈。”
    谢正听他恭维,无奈摇头,只叹道:“我也不求别的了,只希望狗剩你帮我好好看着明文,让他别在学堂里混日子,我也就别无他求了。”
    谢明文这次是要跟他一起去镇里读书的,他今年已经14岁,而且谢正想让他明年下场试试,所以看得很紧。
    不过谢良臣知道他这堂哥之所以这么多年了,才刚能把四书五经过一遍,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思想包袱太重,经常背了书很快就忘记,所费功夫比他多了不知多少倍。
    可这事外人不好劝,他也只能折中道:“大伯父放心吧,大堂哥他读书向来勤奋,想来也不会蹉跎岁月。”
    三天后,谢良臣、谢明文便跟着谢正一起去镇上拜师去了,谢石头不放心儿子,也跟在了后头。
    虽然现在整个平顶村的人几乎都把谢良臣当半个大人在看,可谢石头总想着儿子才8岁,还是小孩子一个,所以出门也不放心,总要跟着。
    只是这在他眼中的“小孩子”着实看起来也不算小了。
    谢明文今年14岁,比谢良臣大6岁,可是两人身高却只差了半个头,甚至自家儿子看起来还健壮些。
    这一方面既有谢家这三年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谢良臣吃得比以前好,个子长得也快的原因,更因为他会每天抽时间锻炼。
    而他锻炼的契机也是因为偶然生了一场病,而古代的医疗条件实在是不怎么样,小小一场感冒他竟是半个月了才好,所以谢良臣便只好从增强自己免疫力入手了。
    因为要去拜师,此刻谢良臣特地换上了他娘做的青布长衫,头上也学了如今的读书人打扮,带了同色的纶巾,腰间束着灰黑色的腰带,整个人看起来挺拔又精神。
    谢明文与他差不多打扮,只不过他身子单薄些,衣裳也不怎么能撑得起来,所以看起来更文弱一点,不过却很符合他读书人的身份。
    两人走在前头,谢石头跟谢正在后面看着自家儿子,都很满意,顺便也聊起了天。
    “大哥,你说那孙秀才能收下明文和狗剩吗?”
    听他又叫儿子的小名,谢正赶忙纠正他:“这名字你在家里叫叫还行,等到了地方,可别一口一个‘狗剩’的叫,省得被同窗们听去了取笑。”
    谢石头闻言也赶紧捂了嘴,嘿嘿干笑两声:“我这不是一时叫习惯了吗?”
    实际上村里人几乎都不怎么叫谢家几个孩子的小名了,甚至就连他家三小子狗蛋,大家也都开始喊他的大名谢良材。
    至于原因嘛,一是因为大儿子要在村里收货,同时还要跟周掌柜来往,大家自从听到货栈的伙计叫他谢大公子后,就不怎么敢叫他栓子了。
    二也是因为谢家现在几乎算是平顶村最有钱的人家,而且自家的生计也都全靠了别人,甚至连牛家,别人谢家人也没计较,照旧与普通村人一并对待。
    平顶村村民们心里多了敬畏,所以也就慢慢改了称呼,都叫起了大名。
    “你记住就好,也多亏良臣他自己想着让改了大名,否则如今二弟你还得现给侄子取一个呢。”
    听说要现取名,谢石头也庆幸儿子自己就把名字取好了,否则真要他来取,估计也比狗剩好听不到哪里去。
    他颠了颠背上的背篓,里头装着要给夫子的束脩,除了谢家自己晒的干竹荪,再就是腊肉和黄酒。
    “大哥,你说孙夫子会不会收下狗......咳,良臣?”谢石头绕了半天,到底没忘记问谢正这个他最关心的问题。
    这份束脩虽算得上丰厚,可是他也听说了,夫子收学生也是要看情况的。
    谢正对自己学生的学问心里有底,便是没有自己父亲这层关系在,侄儿的学问也足够了,只是自家儿子还欠缺点,恐怕还要他说些好话才行。
    “你放心吧,孙夫子最看中资质,良臣他虽才8岁,不过学问却是过关的。”
    没了这层顾虑,谢石头放下了心,反正他堂哥说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自己只管出力背东西就好。
    路的前头,因为是去镇里正是上学,谢良臣越谢明文两人便把书和要用的笔墨纸砚都带上了,书箱是用竹藤做的,很是轻便,因此背着倒也不算重。
    只是没走多久,谢良臣却发现他堂哥已经开始气喘吁吁,额上也冒出汗来,便问道:“大哥,你要是累不如咱们先歇一会?”
    谢明文确实很累,自从他读书开始,他爹就没怎么让他下地干活,每天做得最多的也就是在家中读书,因此不仅整张脸捂得很白,而且力气也不大,甚至还比不过谢良臣。
    不过他既然比对方大几岁,身为幼弟的谢良臣都没喊累,他更不可能说歇,便摇头,“不用了,眼看快到镇上,咱们赶一赶也就好了。”
    谢良臣看了看远处的房屋,虽看着仍有段距离,不过确实也不远了,便点了头。
    半个时辰后,四人终于到了洛河镇。
    洛河镇之所以由此得名,便是因为此处有落桑河的一条分支,只是因为要与落桑河区分开,便取了谐音字,洛河镇。
    镇上有个码头,而经这码头来往的客船不少,所以这镇子虽是不大,但也还算繁华。
    车马人群在码头上来往,街道热闹嘈杂,四人穿过闹市,一路往城东而去,等见街边房屋越来越好时,谢正终于在一栋民房前停下了脚步。
    谢良臣抬头,果然见屋上门匾上写着“孙宅”二字,也不由得有些紧张起来。
    古人是有拜师的传统的,这拜师与现代的上课见到老师只叫一声“老师好”不同,而是要论出身。
    譬如要是师徒二人都在朝上做官,而要是老师犯了事,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几率受到牵连,以及被认为是同伙。
    当然,这里的师徒指的的正式拜入门下的那种,比像考科举,主考官是当期取录士子的座师那种关系要牢固亲密许多。
    孙家的宅院不小,总共有两进,前头就是他用来做私塾的地方,后头则是孙秀才自家住的房子,他的家眷都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