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服装店生意
最后大家决定先申请一家公司,然后招聘一个管理团队,让他们来具体负责。
而谢秀文则代表大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
“如果只是要我担任审核的工作,那肯定没问题。”毕竟这些工作,在座的人只有自己干得了,她最后没有拒绝。“前期我会跟他们磨合一下,把要求讲清楚,让他们照着我的思路开展工作——”
对现阶段的企业来说,太多行业没有路子可以借鉴,所以前期建设会比较困难。
等框架建立好,只要招到合适的管理人员,问题就不大了。
聚会结束后,谢秀文和秦冠麟一起回家。
“马达这个项目,我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放手。”她解释道。“倒不是这个项目不好,主要投入太大,会把资金全部用在这里,从投入和产出的回报来看,不如另找发展更快的项目做。”
受前世的影响,她总想着做一些在未来更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往往会忽略了现在的经济形势。
现在还是八十年代,国内最需要的是普惠大众民生的基础经济,它们投入少,来钱快,能最快地积累起资金。
所以重点发展这些项目,不用五年时间,就能赚到大量的资金。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候资金已经是现在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开始布局二千年发展最好的产业,完全来得及。
“只要你做了决定,我都会无条件支持你。”秦冠麟并不担心她犯傻,把适合自己的项目转手送人。“反正我的就是你的,你坑我等于坑自己。”
说完,得意地笑起来。
虽然她一直没答应跟自己在一起,却没有反对维持这种特殊的关系,他有理由相信,只要时间长了,她会被自己的诚意打动,最终还是会嫁给自己。
谢秀文白了他一眼,没有说什么。
当天晚饭后,她终于抽了个空,来到服装店。
“你终于记得过来了?”张爱凤刚送走一名顾客,看到她进来,气呼呼地哼了一声。“也不知道这家店是谁的?”
开张已经好几天了,生意依然好得超过所有人的预料。
别的店是第一天生意好一些,后面慢慢变得正常,而她们的店不一样,每天成倍在增加。
也不知道是不是顾客回去后,把家人和朋友全部叫来了。
好在提前招了两个熟手帮忙,倒不至于忙不过来,可是她依然累得像条狗。
每天整理好店铺,关店回家时,都已经超过十点了,到家后洗个脸,就上床睡觉了。
实在没精力过来找谢秀文说明生意情况。
好在上次泡了药浴后,身体强健了许多,倒不至于累病。
“辛苦了,过年时我送一只手指粗的金手镯给你。”谢秀文搂了搂她的肩,笑着说道。
她也没想到,生意会好到这个程度。
如果天天这样,只怕一千多件衣服,不用到过年,就会卖得干干净净。
难道过年前,还得再去进一次货?
给张爱凤送金手镯,不过是投其所好。
她有两大爱好,甜食和金首饰。
只要有好吃的甜食,她的心情就会变好,越甜越喜欢。
还有就是金首饰,她在这方面的表现,很像一个得了收集癖的人,只要碰到黄金这种闪亮的东西,就恨不得全部买下来。
她的家里已经有了好几只金戒指,全是平时省吃俭用,然后买下来的。
有一次谢秀文去她家做客,两人单独在房间时,她就把所有金戒指拿出来,戴在手上,得意洋洋地向谢秀文炫耀。
大概在张爱凤眼里,只要自己戴上金首饰,就成了虞城最靓的妞。
可惜她的手指因为经常干粗活,关节有些粗大,所以美感没有,倒像暴发户。
不过这话太伤人,她不会当面说出来。
据说她周末有空,也会一个人去逛黄金饰品店,把自己喜欢的某件首饰记下来,等凑够钱了,再去把它买回来。
谢秀文在鹏城的时候,也托香江的主管,买了一只金戒指送给她。
虽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爱好,不过一只镂空的金手镯,不过一两千块,就当给她的奖励了。
“你说的啊!可不许耍赖。”听说有手指粗的金手镯,张爱凤精神一震,“不枉我天天为你卖命。”
她一直想要一只漂亮的金手镯,可是太贵了,始终下不了决心买。
最近和谢秀文一起开面包店,分了不少钱,不过最近在为怀孕做准备,如果孩子出生了,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多,所以不敢乱花。
“我什么时候小气过。”谢秀文白了她一眼,又对另外两个营业员说道:“你们也放心,只要用心做,同样不会少了你们的好处——”
想要别人为你卖命干,好处肯定不能少给。
在管理方面,她坚信一条最朴素的原则,一方面就是严格管理,详细分工,让她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用担心被上级无缘无故找茬。
另一方面,你要舍得给钱,让员工觉得帮你打工,不会吃亏。
道理很简单,如果制度不健全,万一员工拼命干了,却做错了,或者质量有问题,那造成的损失,就非常严重,不管让管理人员承担,还是员工承担,都会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
同样的,如果别的工厂给的工资比你多,她们就会动心,然后考虑跳糟离开。
所以想要员工忠诚度高,让她们的工作越简单越好,同时工价不要小气,要让她们觉得在公司上班,是最划算的。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员工的文化普遍比较低,越要坚守这些原则。
也有人担心给的工资高,万一把员工的胃口养大了,以后给不起怎么办?
却不知道,企业赚取的是剩余价值,就算付出再多又如何,不过是少赚多赚的区别。
只要企业正常发展,就算员工不识好歹,离开了公司,这样的条件,照样能招到合适的人。
除非行业已经进入下坡路,各种成本已经把利润挤得差不多了,那样的话,别说给员工好处,如果有眼力,还不如直接把企业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