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大楚内政(四)
烈日炙烤着大地,整座南昌城仿佛变成了一座大熔炉,令人热的几欲喘不过气来。
古人打仗多为秋后起兵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这么热的天,别说穿着甲胄行军打仗了,就是坐在署衙里理政,坐一个时辰的功夫整个人便完全汗透。
古代没有风扇和空调,避暑只能依靠摇扇和冰窖。
当初南昌还是洪州的时候,章炎和陈礼一到暑季就基本藏在府里不出面,摆上两个冰鉴,躺在竹子做的躺椅中,身后两个丫鬟挥舞着大蒲扇,左右两个丫鬟伺候着吃一些冰镇的水果糕点,那日子过得,不比后世差。
只可惜这种腐败的待遇骆楚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能享受的了,包括骆永胜在内。
中央财政拮据,哪里还有钱挖冰窖存冰,大家都得苦哈哈的忍着。
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吧。
“等将来缓过了劲,府库有钱了,苦日子也就熬过去了。”
万事开头难,这基业草创之初哪有不难的,先吃苦后享福嘛。
这骆永胜倒是挺能吃苦,毕竟他两世为人吃得苦简直数不过来,区区一点炎热算什么,可江西一省七府多少前宋降官却早已苦不堪言。
日子过得太难了。
早前他们刚投降那阵,骆永胜忙着打仗没工夫管他们,一切待遇照旧,政务阁也不对他们有多少钳制,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酒照喝、舞照跳、妓照嫖。
做大宋的官和做大楚的官一模一样。
可现在骆永胜回来了,还带着最新的改革方案及编制精简新政,一下子就把这群降官打醒。
这才发现一觉睡醒,变天了!
原来确实改朝换代了。
大楚不是大宋,骆永胜也不是赵家天子,这姓骆的,坏透了。
编制精简,整个江西近万名降官士子成了没娘的孤儿一般被赶离了岗位,离开了俸禄又没有职俸田的铁杆庄稼,这便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可他们又不敢直接去找骆永胜,便写了所谓万民书递进政务阁,希望耿百顺、魏禀坤两人能帮着劝劝骆永胜,起码给他们一份差事做吧。
所谓的万民书被二人扔进了废纸堆,只做了简单的四个字回复。
“自力更生。”
不做官就活不下去?
那江西二百四十七万百姓是怎么活下来的。
这群官吏虽然没了职俸田,但哪家家里面没有私田几十亩,自己耕种难不成就会饿死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吃惯了福食人就变得懒惰、颓废了许多,哪里还愿意自食其力。
在这群官吏的心中,种地?
那是正经人干的事吗!
“正经人谁种地啊,你种地吗?”
“我不种。”
“都混到种地了,还能叫正经人吗。”
“下贱。”
在传统官吏的心中,种地的老百姓都是草芥之命,可不就是下贱。
而如今风水轮流转,他们亦是沦落到了这般田地,也算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啊。
不过人数上百、形形色色。何况上万人呢。
这上万人中也不全是怨天尤人的主,有很大一部分看出了苗头不对,开始购买起《楚典》来攻读,等着重阳的科举。
哦,现在改名叫大楚国考了。
这群人现在就等着参加国考重新录官。
虽然被暂时性的剔除公衙,但骆永胜也没有一棒子打死,使这群降官终身不得考取,若是愿意接受新学说,改变自己来适应大楚新政的,骆永胜当然是敞开怀抱欢迎。
至于那群固执己见又觉得自己牛气哄哄的顽固派,骆永胜才懒得正眼瞧他们。
有本事就学骆永胜造反,自己推翻大楚当新王,到时候想定什么规矩就定什么规矩。
官员们很燥,民间的百姓一样燥。
而这个时候,一件事的出现让骆永胜始料未及,那就是国债的发行收效竟然极其低迷。
“买者不多?”
骆永胜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可是百姓嫌一成的利不多?”
“这还真不是。”
分管银行工作的江西布政使褚季将原委道了出来,直把骆永胜听的傻眼。
事情还得说回国债发行那天。
“啥子是国债?”
有百姓站在银行门口来回踱步,见到熟人便走上去问出心中的顾虑。
“银行里面的人说要存十年呢,每年给一成的息,准吗。”
“那又啥不准的,人家不都说了吗,这叫国债,买了之后,就相当于是朝廷欠咱们的钱,十年后连本带利翻一番的还咱们。”
“朝廷欠咱们的钱,能还吗?”
“你一看就不是咱们南昌本地人吧。”
身旁有人开了口,宽慰道:“有楚王在,别说借十年,就是借二十年俺们都信的过。”
这句话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附和。
“对,我们相信楚王。”
“没有楚王,俺现在还受周扒皮那个狗东西的剥削呢。”
“自打有了楚王,低田赋没丁徭,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咱们做人得讲良心,现在朝廷没钱了,慢说十年,就是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也认买。”
什么是国债,国债就是信用贷。
而国家的信用就是政府独有的公信力,很荣幸,骆楚在江西地界百姓心中的公信力还是靠得住、信得过的。
“你们可知道为什么银行要发国债。”
有门路,家中有人在衙门里做差的串着闲话:“朝廷确实是没钱,但是赣江得修,不然万一长江发了水,赣江连着受灾、赣南几个府就得遭殃,本来听说有人主张恢复徭役,但是在楚王那给拒了,不愿意平白劳伤百姓之躯。
可衙门手里面又没钱,用不起工,没办法才发国债,目的就是募工给工钱。”
“啊?”
大家伙这才恍然,转头来都念叨道:“那不是说,咱们的钱在衙门里转一圈又回到咱们老百姓手里,然后朝廷不仅背了债,还得付一番的息钱。”
“可不说吗。”
“楚王仁义啊。”
“人心都是肉长的,楚王仁义,咱们难道就不懂知恩了吗。”
这个时候,一个中年男人站了出来,他手里拎着好几吊大钱,看出来是打算在银行买国债的,听了这其中原委,反而停下了往银行走的脚步。
“等夏收忙活完,俺就带着家伙事去衙门招工的地方报道,俺家小子也大了,地里的活跟他娘两人就能忙活过来,俺去做工,不要朝廷的工钱。”
“对,朝廷修大堤,为的也是保护咱们的庄稼田地,咱们是为自己干活,不问朝廷要钱。”
有不少人嚷嚷起来,竟都不忍心再去买国债。
每买一份国债,朝廷的财政压力就会大上一分,他们竟然通过拒绝购买国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朝廷、对骆永胜的感激之情。
不买国债、要做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