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4章 宿命的萨尔浒(二)

      “大汗,奴才们已经探明,南蛮子们于二月十八出了抚顺关,目前正在沿着浑河南岸前进。”

    “好!这群怕死的南蛮子终于来受死了!传令全军,开出界凡寨,越过苏子河。”

    “渣!”

    虽然嘴上说的硬气,但英明汗这会儿内心其实很沉重。

    对面的明军摆明了抱成一团慢慢前进,而要阻止对方的前进,就只能硬碰硬的打。

    而打,在本方火器部队远不如大明的情况下,只能野战。而要野战,就必须要找一个地形相对开阔的地方:地形太过于狭窄,对于火器、兵力都处于劣势的大金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战场只能是萨尔浒。

    但是在萨尔浒那种地方,以六万五千兵力对阵对方的十万大军,这个,真的没有必胜的把握啊。

    不管了!无论如何,大金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面对这一仗。只要这一仗扛过去了,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想完这些,英明汗再也没有任何迟疑,他穿戴整齐后,自信满满的走出房屋,深吸了一口这个季节冰冷的空气后,翻身上马,带着自己的军队出发了。

    而在朱由栋这边。

    二月初三,大军从沈阳开拔。这一次行军,朱由栋不再要求高速前进:在沈阳屯驻这段时间,方山实验室送过来了整整五十门十二磅炮:单炮重量高达两吨。光是炮队的拖累,整支队伍就快不起来。更不用说朱由栋也不想走快了:走那么快干嘛?反正辽东的河流要四月份才解冻,在那之前把仗打完不就好了么?需知双方大军静坐对耗,他朱由栋多耗一天,明军的整合就强一分,而建奴的物资就少一分。

    事实上,要不是魏忠贤发信过来,说皇帝已经在后方起了疑心,他是真想三月份才出兵的。

    二月十三日,大军进驻抚顺。十八日,才出了抚顺关。之后全军继续沿着浑河前进,到了二十一日,全军抵达萨尔浒。

    “殿下,杨大人,诸位大帅,下官已经探明,建奴的主力就在距离我军三十里外。”

    “好,吩咐下去,全军停止前进,按照事先想定方略,布阵!”

    “领命!”

    关于朱由栋要不要出抚顺关这事,深知朱由栋决心的杨镐反而是没有多说什么的。倒是武将们听说太孙殿下要出边墙,一个个都吓坏了。但是面对诸多武将的劝谏,朱由栋只说了一句:孤就在后面看着诸位将军破敌,只要你们打赢了,孤自然稳如泰山。或者说你们对此战没有信心?

    然后众将看身为文臣的杨镐、熊廷弼都不吭声,大家自然也就不说了。倒是这个消息传达到下面后,全军九万五千战兵和三万余辅兵齐齐高呼万胜,整个明军的士气再次得以攀升。

    总之,在明军达到萨尔浒后,按照朱由栋与袁可立、熊廷弼以及诸将的商议,其布防如下。

    在浑河河面第一线上布置的,是开原参将马林的部队,有战兵一万人。对于这位本身是武将,但却固执的认为自己应该是文人的奇葩,朱由栋就是利用他贪生怕死的性格:你的部队不光是战场第一线,也是战场的正面。众目睽睽之下,你敢临阵脱逃?既然不敢,那就好好的给我把防守搞好。

    怕死的武将,做防守是擅长的。事实上,马林的部队里,战车兵的比例极高,其麾下的潘宗颜、龚念遂,都是以防守著称的大将。

    马林的左侧,也就是浑河北岸,这里是吉林哈达岭的余脉,山势起伏不定。朱由栋安排辽阳副总兵李如柏、四川总兵刘綎和石柱千户马千乘等共一万六千战兵屯驻在这里。

    李家为了这场战役,可谓倾囊而出:辽阳军一万战兵里,李家的家丁就占了七千。李如柏以下,李成梁的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以及次孙李性忠、三孙李怀忠、四孙李效忠等,全部披挂上阵。

    马林的右侧,浑河南岸。这里地势相对平缓,利于骑兵冲击。朱由栋把辽镇剩下的一万战兵,以及大同、宣府、蓟镇前来支援的三万大军,总共四万人,全部放置在这里。统帅这支部队的,是杜松、柴国柱等人。

    以上,一线部队一共配置了六万六千人。

    一线之后,延绥、宁夏、太原三镇各五千人分别对应前面三支部队,作为战时支援和补充兵用。而三千京营,也是被放到了这一线,和宁夏镇的五千人一起,随时准备支援正面第一线的马林。

    最后面,当然是横海卫和宽甸卫一万一千两百人拱卫着大明皇太孙殿下。

    朱由栋这次倒也没有在浑河河面上布阵,而是也在浑河北面的山丘上,找了一处海拔比较高的地方,高高的打出了自己的曲柄九龙伞。

    这样的布局,朱由栋并不是很满意,但在顾全大局的情况下,这样的布局已经是大家最能接受的方案了。

    大明现在的军功计算方法简单粗暴至极:算人头。有人头就可以领赏钱或者升官,没有人头哪怕你在战场上斩杀再多敌人,也没有任何功劳可领。这样的制度就造成了士兵在作战的时候眼睛里只有敌人的人头:不管是自己砍下来的还是战友砍下来的。

    而且一支军队进行惨烈的战斗时,士兵们一边作战一边还往自己的腰间系人头?

    总之,如此制度,使得大明的士兵在战场时相当一部分精力并不在作战上。

    所以这一次出发前,朱由栋就跟众将约定:本次作战后的战功,由各军镇、卫所派出代表,大家一起开会评议后决定。评议的标准,当然是以战斗时长,对敌人战略意图的破坏,对本方统帅命令的执行程度等多个因素综合参考。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多分战功的部队,还要接受其他部队主官的询问,总之,至少是本次作战的战功,不再单纯以士兵或者部队获取到多少人头进行计算。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很明显,参会众将也觉得这样可以保证士兵们全力作战,自然愿意这样做。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朱由栋不得不把横海卫和宽甸卫给放在了最后面——大家对太孙殿下的为人还是钦佩的,也愿意相信皇族在战后评定时的公平性。但是这两卫是殿下您的亲军啊,为了避嫌,殿下您是不是?

    ……

    1612年2月21日八时许,在接到斥候队的报告后,朱由栋率领全军从昨晚三万辅兵辛苦一个下午才搭建好的营盘出发,往着发现女真部队的方向前进了大约不过五里路,接到女真的部队也在迅速靠近的消息后。在袁可立的建议下,命令全军停止前进,之后便摆出了如此的阵型。

    九时二十分左右,全军最后方的朱由栋站在所处山丘的顶部,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如林的避雷针。他知道,努尔哈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