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拼搏年代 第135节

      大爷说道:“咱本地没人买,我寻思着,大学城这边外地人多,可能会买。”
    吕冬提起垃圾桶:“试试吧。”
    总归是个办法,咋也比卖不出去烂掉好。
    大爷磕磕烟袋锅子:“这么好的葱,咋就卖不出去。”
    吕冬不知道该咋回答,提着桶回市场。
    三点多,赵娟娟从市场南边回来,手里又多了几个提兜,整个人神采飞扬。
    “谢了,吕冬。”她跟吕冬说一句啊,收拾摊子。
    吕冬问道:“这就准备撤?”
    赵娟娟转头往北,呼呼的北风吹得她缩了下脖子,掉回头来,说道:“这么冷的天,不受这罪了,我先回去。”
    吕冬点头,继续拿竹签子穿菜。
    赵娟娟收拾好东西,过来坐在吕冬对面,说道:“我明天……可能很长时间都不过来了,摊子这个月的费用我都交了,你先用着。吕冬,你生意好,需要的地也大,到期你要想继续用,就跟工商的人说,需要我出面……”
    她摸出个新手机,打开了看眼屏幕,找张餐巾纸,写下显示的号码:“到时就给我打电话。”
    吕冬默不作声,一时间不知道该说啥。
    赵娟娟比以往笑得更开心:“吕冬,谢谢,没有你,我和我爸撑不起这个摊子。”
    感谢很真挚,吕冬听得出来,再次提醒说道:“娟姐,这是人生大事,你不多考虑考虑?”
    赵娟娟明白吕冬的意思:“我觉得挺好,真的!老钱是个知冷暖的,我爸早就托人在老钱老家打听了,他离婚了,一个人过。”
    吕冬了解了,赵娟娟不是傻白甜。
    至于老赵。
    吕冬眼前忽然浮现出他那张刻满岁月风霜的脸。
    那不止是岁月痕迹,还有人生阅历。
    赵娟娟拿出通红的双手,放在桌子上:“天越来越冷,我怕冷,不格冻,不想再吃这份苦。吕冬,你别笑话,选择老钱,我能少吃二十年苦,女人有几个二十年?”
    每人都有选择,也有选择的权力,吕冬带着诚挚说道:“娟姐,祝你幸福。”
    “谢谢。”赵娟娟起身去推车。
    相识一场,相邻摆摊几个月,吕冬帮着赵娟娟推车出市场。
    赵娟娟骑着嘉陵车拖拖斗远去,很快消失不见。
    吕冬转过头,往回走,发现路边卖葱的走了。
    人走了,车走了,但大葱随意扔在路边,堆成垃圾山。
    第122章 人力有时尽
    吕家村村南口,一阵风吹来,带起阵阵臭味,吕振林看着公路两边堆起的垃圾,如剑般的两道浓眉紧紧皱起。
    今年葱贱,一米六七的大葱才三四分钱一斤,四五十公分长的小葱根本没人要,从地里起出来之后,根本不往回拉,直接当垃圾扔在路两边。
    这两天降温,没有堆土等保温措施,天一起冷葱就冻,中午太阳出来再化冻,葱就迅速烂掉,臭味压都压不住。
    “吕坤!”吕振林冲骑着三轮车过来的人喊道:“你跟小军把这的烂葱打扫了,扔南边臭水沟里。”
    他招呼拿着一摞红纸的会计:“来,老李,咱俩贴上!”
    吕振林端起浆糊盆,拿个笤帚疙瘩在村南口大树上刷好浆糊,接过李会计递来的长条红纸,张贴在粗壮的树干上。
    红纸上一行正楷毛笔字——严禁随地扔葱!
    接着,又去另一棵树上贴了一张。
    “葱扔南边臭水沟!”
    贴完这两张,吕振林双手掐腰,看着红纸上的标语,一时间没有动,心里有种荒谬感,村民半年辛苦劳动所得,竟然要用贴标语的方式阻止他们随地乱扔……
    吕坤和小军俩人戴上大口罩,烂葱装进三轮车,往南边去。
    吕振林和李会计俩人继续张贴告示,从村头往村里贴,不制止随地扔葱,用不了多长时间,村里就臭的进不去人。
    以往有过教训,满大街覆盖一层三四公分厚的烂葱泥,大冬天都挡不住臭气熏天。
    贴到集街中段,吕振林看到有人从家里抱了一大摞四五十公分长的小细葱出来,连忙喊道:“六子,别扔街上,要扔扔河里去!”
    六子应一声,从家里推个手推车出来,葱装在车斗里,打算扔青照河里面。
    “三叔。”六子看了眼吕振林贴的标语:“光贴这些不是个法子,咱村还得十几万斤葱,今天过来收的贩子,才给三分五……”
    吕振林叹气:“这能有啥法子,今年种得多,又大丰收。种的时候说了让仔细着点,悠着点,就没个听的。”
    六子垂头丧气:“也是想多点收入,家里俩上学的,还有俩老的,不想法子挣钱,咋整?”
    吕振林沉默一会,说道:“六子,再来收的,能卖就卖,总比连贩子都不收烂家里强,今年行情就这样了,能回点本是一点。”
    六子哭丧脸:“三亩葱,赔掉外面小半年挣的钱,这叫啥事。”
    吕振林已经在村里开过三次会,大喇叭每天都喊,但这种事没法强迫,大部分人都想存存看,万一后面能涨价呢?
    青照生产甜葱,但本地人生吃大葱的极少,像外界流传极广的煎饼卷大葱或者大葱蘸酱,青照人很少吃,大葱也不是主菜,内部消耗量有限。
    吕振林一路往北贴,遇到随便扔葱的,都让收拾起来扔河里。
    上游化工厂排污,沿河各村扔垃圾,这是近十年来青照河最大的用途。
    “哎……”李会计憋得慌:“老吕,地里刨食咋就这么难,行情好时,欠收!丰收了,行情见底。”
    吕振林找块门前石,一屁股坐下休息,说道:“我给老八打过电话,他认识的人多,看能不能联系到收购公司。”
    他说了句大实话:“这么大个青照,就没有一个做大葱贸易的正规公司,全靠着人上门来收,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完蛋。”
    有些事,有些话,没法说,吕振林只能管好吕家村这一亩三分地。
    但太多事,不是吕家村内就能解决的。
    吕振林旧话重提:“咱村想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得发展副业。我前些天出去,看了不少,考虑了几个行业,等葱这事弄完,召集村里代表开会讨论,尽量年前定下来,年后开春就动手!”
    “行!”李会计完全赞同,地里只能刨食过上温饱。
    想要富,先修路,政府都把马路修到村口了,总要自个想法富裕。
    突突的嘉陵摩托车声从南边传来,有人穿着军大衣戴着头盔,骑车挂个拖斗从南边过来,到吕振林和李会计跟前停下来打招呼。
    喊过人,吕冬看看贴在墙上的标语,也不知道该说啥才好。
    从大学城到吕家村,这一路上随处可见乱扔的葱,葱臭味开始在空气里发酵弥漫,就连他这个从小闻惯了的,都专门带上个口罩。
    吕冬问道:“三爷爷,咱村还有好多人没卖?”
    吕振林两道浓眉快愁成疙瘩:“见机早的,六七百块钱一亩,趁早卖掉了,还有些盼着能涨价,起出来拉回家存着,行情越发低,越低越不舍得卖。”
    李会计摇头:“农民挣个钱太难。”
    吕振林早已对吕冬另眼相看,说道:“你在大学城市场上,多留点心,遇到收葱的贩子多问问价,有合适的就领回来,咱村还得十几万斤,卖不出去,过年都过不好。”
    吕冬应道:“晓得。”
    回到老街去搬货,吕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老街上种葱的人也不少,没卖掉等涨价的大有人在。
    像七婶,就种了两亩地。
    吕冬搬着货,多少想起点有用的信息,后来青照种植大葱面积更为广阔,产量也更大,但价格总体还算稳定,一方面是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市场。
    紧邻太东的海外市场。
    吕冬仔细回想,曾经好像不止一次听人说过,太东大葱后来走出口的很多,加上政府的补贴和最低价保险打底,种植面积一直在扩大。
    他听人讲过一个不知道真假的事,说是青照产葱大村的一人去日本旅游,在机场免税店看到一包装特别精美价格又不高的长方形包装盒,就当纪念品买了回来,回村有认识英文的人发现上面写着“美德印茶恩娜”,赶紧拆开一看,里面六根剪掉葱叶的大葱,拿出来咬一口尝尝,味道特正宗,绝对青照葱!
    这从侧面说明青照葱打开了日韩市场。
    进出口贸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全青照就没个正规的大葱贸易公司或者合作社。
    吕冬回大学城的时候就在想,不知道现阶段有没有做大葱出口贸易的公司,但他这方面一片空白。
    或许可以问问老杜?老杜家里从商的,不知道认不认识这方面的人?
    问问再说。
    吕冬回到大学城,跟乔卫国一起卸完车,去公用电话亭给杜小兵打了电话,杜小兵不出所料的在艺术学院泡着,接到电话没多大会,就来了市场这边。
    “老杜,咱这成24小时保姆了?”吕冬递给他一个马扎。
    杜小兵坐在吕冬对面,说道:“哪有这么夸张,顶多12个小时。”
    吕冬问道:“这都快半年了吧?还不松口?”
    杜小兵文绉绉说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看眼摊子,发现吕冬的桌子占了两个大摊位,问道:“卖豆腐脑的姑娘不干了?”
    “准备结婚,所以不干了。”吕冬转到正题上:“老杜,你泉南人,人面广,认不认识搞进出口贸易的?”
    他大致跟杜小兵说了下大葱的事。
    杜小兵摇头:“我问问堂姐。”他这人说做就做,掏出手机就打电话,一会挂断,说道:“我堂姐找人问去了,一会回电话。”
    吕冬问道:“借给你钱的堂姐?”
    杜小兵笑着说道:“我就一个堂姐,毕业后自个创业做生意。”
    俩人聊了一段时间,杜小兵手机响起,接通后很快挂掉,对吕冬说道:“我堂姐认识几个做进出口贸易的朋友,但他们不做农产品。”
    吕冬说道:“这事本就不好办,全青照不知道有多少大葱卖不出去。”
    杜小兵有些同情:“听你这么说,农民真难。”
    “城里农村都不容易。”吕冬想到这个时代的大环境:“城里下岗的也不少,农村只要肯做,起码能自给自足……”
    杜小兵走后,吕冬又给赵干事打了电话,想看看杨烈文那边有没有渠道。
    “没办法,领导最近愁的饭都吃不好。”赵干事在电话里说道:“青照大葱,宁秀正宗。宁秀是最大的大葱产地,全镇三分之二的大葱积压卖不出去。”
    吕冬知道,杨烈文也没门路,说了几句,主动挂断电话。
    后面他又给方燕、牛哥和唐维打过电话,牛哥倒是认识搞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也帮忙问了下,人表示大葱订单早就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