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49节
他又不是非得租下那半层楼,对方既然不肯相让,那就算了,想用这个来威胁自己,那真的是想太多了。
不过,他话还没说出口,许弋澄又说道:
“他认不认识你我不知道,不过老板,我觉得你要是有时间,还是去见一见吧,没准聊得好,对方就将办公楼让给我们了呢。”
看来许弋澄对这里还是很中意的,要不然也不会三番四次想要让那家建筑规划公司将地方让出来。
想到这里,向南点了点头,说道:“好吧,你让他定个时间地点,到时候我们一起去见一见。”
许弋澄应了一声:“嗯,好,我晚点就去联系他。”
打发走了许弋澄,向南又回到修复室里去修复文物了。
这十多天时间里,他已经将积攒下来的二十来件残损文物修复了将近一半。
一开始还修复得有些慢,两天时间才能修复一件文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南也渐入佳境,这几天都是一天时间就能修复一件文物,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的修复水准。
今天修复的是一幅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这幅《墨梅图》残损得比较厉害,整幅画芯脆朽不堪,轻轻一碰就会变成碎片,也不知道这幅画的拥有者当初是怎么保存它的。
向南轻轻叹了一口气,准备先将这画芯碎片拼对起来,然后再进行常规的修复处理。
这幅画残破成这副模样,换一个修复师来的话,恐怕会大为头疼,因为要将这些画芯碎片拼对成一幅完整的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最关键的还是,修复师在拼对画芯碎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原画来参考。
不过,这事交给向南来做,那就要简单得多了,他的“回溯时光之眼”,能够完整地将这幅《墨梅图》再现在脑海中,在拼对画芯碎片时,就已经有了参考。
向南一边拼对着《墨梅图》的画芯碎片,一边开启着“回溯时光之眼”,他不仅“看到”了《墨梅图》被毁坏之前的一切,也看到了画家王冕清苦、孤傲的一生……
……
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诸暨枫桥的一户普通农户家中。
一个看上去老实憨厚的中年人,正怒气冲冲拿着一根竹条在抽打一个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嘴里还不停地骂道:
“让你放牛,你却跑去偷听先生讲课,连牛都忘记了,我,我打死你算了!”
那小孩垂头丧气地站在院子里,不躲也不喊疼,任由中年人抽打。
一个中年妇女看不过眼,上前劝道:
“算了,冕儿想念书想得入了迷,你打他也没用,幸好那牛没被偷走,还不如由着他算了。”
这小孩,正是王冕。
中年男人是他父亲,听了妻子的话后,也是叹息一声,他家祖上本也是官宦人家,可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落魄成了普通人家,生活都很艰难。
家里养了一头牛,他让小王冕白天到田埂上放牛,谁知道小王冕偷偷跑到学堂里去听学生念书,三天两头都忘了将牛牵回来。
尽管每次犯了这样的错,他都会打小王冕一顿,可过后仍是这样。
小王冕想念书自然是好事,可家里又哪有多余的钱让他进学堂呢?
想了半天,父亲只能叹了口气,对小王冕说道:“你若想要读书,家里是供不起了,只能靠你自己,能多识些字,也是好事。”
他能做的,就是以后不用小王冕去放牛,至于更多的,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孩儿知道了,多谢父亲。”
小王冕却是喜出望外,能不放牛已经很好了,这样一来,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听”课了。
为了让自己有更多一点时间念书,小王冕自此之后,便搬到了村子里的寺庙中寄住。
白天,小王冕依然到学堂里去偷听学生们念书,一到夜里,他就悄悄从房间里走出来,来到佛堂的大殿里,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昏暗的光线诵读,书声琅琅一直响到天亮。
寺庙里的佛像虽然都是泥塑而成,但一个个面目狰狞,白天看了都让人害怕,更何况是夜里?
然而,小王冕却是一点也不害怕,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常常一个人在夜里对着这些佛像看书到天亮。
安阳的韩性精通性理之学,是元代的大儒,他以开堂讲学为业,门下学子众多。
他从学子的口中听说了小王冕艰难求学的事迹后,觉得小王冕与众不同,便亲自将他收为弟子。
王冕有了名师教导,很快就崭露出了头角,没几年就成为了博学多才的儒生。
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此博学多才的王冕,每每参加朝廷的科举,却次次名落孙山,屡试不第。
就在老师韩性也看不下去了,打算举荐王冕为官时,王冕却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开始了游历天下的日子。
第855章 冰花个个团如玉
元至正八年(1348年)冬天,王冕在大都的一家酒馆里独自饮酒取暖,他看着窗外的枯枝上的雪花,忽然来了兴致,便提笔画了一幅梅花贴在墙壁上,并题诗道:
“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此时,他刚刚从塞北游历结束回到大都,看遍了人间疾苦,心中早已对元朝统治者的耀武扬威充满了愤怒。
这一句诗里,饱含了他的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给外族统治者作画,对当时的权贵也是予以无情的讽刺。
这幅画一挂出来,在酒馆里喝酒解闷的其他人见了,就如同看见了蛇蝎一般,纷纷结账远离了此地,唯恐避之不及,给自己招来灾祸。
甚至还有人偷偷跑到官府去告状,说有人写反诗。
“后生,赶紧逃吧,留在这大都,你早晚都会出事的。”
酒馆的老板是个须发皆白的老汉,他看着空荡荡的酒馆,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倒是不怪王冕搅和了自己的生意,也不怪他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他只是担心这个后生仔会遭到清算。
这年月,像王冕这样的人已经太少了,很多人都忘了这是汉家天下了。
这酒馆老板果然没有说错,当天晚上,当醉醺醺的王冕准备回住宿的旅馆时,老远就看到一队官兵凶神恶煞地冲了进去,把旅馆搅和得鸡飞狗跳。
王冕的酒一下子就被吓醒了,他知道自己在大都真的待不下去了,连夜就出了大都城,逃往南方。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南归的途中,王冕又碰上了黄河决提,沿河州县,大量的田园房舍被洪水淹没。
更让王冕愤懑难当的是,百姓遭遇了洪灾,官府却置之不理,任由百姓四散逃荒。
一路之上,逃难的百姓成群结队,不时地就有老人、小孩扛不住,饿毙街头,凄凉无比。
“黄河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我也只好南归,以遂吾志。”
王冕见到百姓四处逃难的惨状,自己却没有丝毫能力去改变,去帮助他们,心里面悲苦难当,只好对自己的朋友张辰如此说道。
事实上,元代时,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而元朝统治者却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王冕心中对元朝统治者充满了愤懑,他的诗作里,也都充满了反抗精神。
这一次的游历生活,让王冕更清楚地看清了人情势利,也知道自己的功名之道已经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便学南阳诸葛亮的耕隐生活,隐居在九里山的水南村,自号“老龙”,过着“淡泊明志”的半饥不饱的生活。
王冕在九里山隐居之后,生活越发贫困,乡人的蔑视他可以无视,但不能供养父母,却让他悲戚不已。
他的父亲在他隐居之后不久,就因为贫病交加去世了,王冕在悲痛之余,送母亲到绍兴城里去疗养。
王冕的朋友著作郎李孝光听说之后,便立刻上门找到了王冕,想举荐王冕为府吏。
李孝光说道:“你且莫急着推辞,还要多想想老夫人和嫂夫人,难道你打算一辈子就这么困苦下去?”
王冕却是想都没想,直接拒绝道:“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下人?”
李孝光叹了一口气,知道自己是劝不动王冕了,便也只能悄悄留下一些银钱,不再劝说。
母亲在绍兴城休养了几天后,知道王冕本就没什么钱,不肯留在绍兴城里“浪费”钱,便想着要回家去。
王冕劝说不动,便只好买了一辆牛车,准备载着母亲回家。
在准备路上的吃食时,他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在《楚辞图》上看到过的屈原衣冠,便自己做了一顶很高帽子,和一件很阔的衣裳。
第二天,他戴着高帽子,穿着阔衣裳,腰上挂着木剑,然后牵着牛车载着母亲,一路唱着山歌回到乡里。
“快来看,这里有个疯子!”
“哈哈,真的呀,他还在唱山歌呢!”
“他的帽子好高啊,他的衣服也好大啊,真难看!”
“……”
从村子里走过的时候,一群小孩子看到王冕的模样,都嘻嘻哈哈笑着跟在后面看热闹,而王冕却是丝毫不在意。
没过几年,王冕的母亲也去世了,悲痛万分的王冕,又过了三年的守孝生活。
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颍州爆发,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因而被称为“红巾军”,又因为其烧香聚众,又被称作为“香军”。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提兵击败之江方国珍,派遣胡大海攻打绍兴,屯兵九里山。
村里的老百姓们惶恐不安,携家带口四处躲避兵灾,但王冕却是不为所动。
当红巾军进入村庄之中时,王冕正好卧病在床,他对闯入家中的士兵说道:“我是王元章。”
士兵听到这名字后,顿时大惊,王冕的名声太响了,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儒,更是因为他多次作诗讽刺朝廷,宁肯过着困苦不堪的隐居生活,也不愿意做元朝的官。
于是,士兵们当即将王冕用车送到胡大海下榻的天章寺。
胡大海听说后,立刻将王冕奉为上宾,请他上座,并向他请教用兵策略。
王冕摇了摇头,对胡大海说道:
“大将军是高明远见之人,自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若以兵力服人,何人心服?我绍兴乃秉义之地,要我教大将军杀我父兄子弟,则万万做不到。大将军若能听我之言,望能立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者,则请立即杀我。”
胡大海哑口无言,只得再拜领受,只求王冕不要讲话即可。
第二天,王冕便病重不起,没过几日便逝世了。
胡大海尊之重之,备丧礼殓葬王冕于山阴兰亭之侧,墓碑题“王先生之墓”五字。
第856章 你又不是rmb
王冕一生爱梅,隐居会稽九里山时,曾经种了千棵梅花树,并在树间建了三间茅庐,取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
他尤为擅长以胭脂画墨骨梅,开创了写意派花鸟画新风,对后世画家影响颇大。
向南看完了王冕困苦而又孤傲的一生,也完成了这幅《墨梅图》的拼对粘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