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确有情(高干 婚后) 我爱的你 我的小男友(高甜, 1v1)

第383章 三山滴血

      守望禅师现在可是‘中阴身’的形态,可是,面前的这一只突然出现的大手,却狠狠地掐住了他的脖子。

    而守望禅师也是震惊地发现,自己居然无法逃掉对方大手。更惊人的是,这个人的大手上传来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气息,他自己中阴身内的能量犹如决堤的江河一般,滚滚流入了对方的体内。

    所谓”中阴身“是佛门的说法,据说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

    但石苓人认为这是故弄玄虚,’中阴身‘,就是丹道阴神人格化的潜意识,又称“梦生身”,具有离体体验、遥感、遥视、预知等超常的意识潜能。意味着他牺牲了多年苦行功德,将历代修持阴神化为虚无的能量之体,可以真正的穿透实质的物体障碍。只要他自己不愿意,一般人是绝对无法感应甚至碰到他这样的法体的。

    “而且”!这人,居然能吸噬他的阴神!

    “这”!这是什么邪门功法?”守望禅师绝望地瞪大眼睛,满是不可思议。他从没有听说过丹道、佛门会有这种邪门的吸收阴神能量为已用的功法。

    他是阴神。与人间修持者们的生命磁场能量两相对立的!很难直接吸收。

    “这就是体制的力量!”玄武坛主娓娓道来,字字诛心:“还有感谢北魏嵩山北天师道师君寇谦之,首创以道制道之法,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变法道官制度,将道门气运与人道气数相连,首先,在治政上,主张抛弃反朝廷的倾向。他要求包括道官在内的道士们兼修儒教,倚国主佐国辅命。其次,在道官的传承方面,以师徒相传制取代世袭制。在道官的行为规范方面,严禁道官掠夺道民的财富,废除丹道中盛行的“黄赤之术”即双修身术,净化道官队伍的修持环境。同时,南朝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以《道门科略》提出整顿道官制度的具体措施,如规定道官依功受箓、按级升迁、不得自行署职、取消道官世袭的特权等。

    陆修静还提倡道官“着法服,别贵贱”,试图从制定道官的法服入手,重塑道官的权威。变法后的丹道抛弃了丹道与世俗王朝不容的因素,因此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使丹道从民间教门转变成为合乎封建统治根脚需要的朝廷教门,促成了丹道向王朝上层发展。自南北朝始,朝廷始设相应的道官机构并委任官吏,管理道门事务。这一时期,也是道官从教职转变为官职的开始。道官衙门从此成为朝廷部门的一部分。北周、宋时有左、右街道录院,掌丹道事务,先属鸿胪寺,政和六年,改属秘书省。明洪武十五年属礼部。清沿置。掌有关丹道信徒事务。其主官称正印、副印,下设左右正二人、左右演法二人、左右至灵二人、左右玄义二人等。各省则府置道纪司,州置道正司,县置道会司。清代沿置,也就是现在道协的前身!”

    守望禅师接言道:“我西方演化莲花之相,花开见人人见我,何必虚应故事。”话毕,不等玄武坛主开口,却直接现了身形。那与我所见不同的是,不是老和尚垂垂老矣的样子,而是……一个三十四头,十八只手的金身,十八只手各执定璎珞、伞盖、花贯、鱼肠、金弓、银戟、白钺、幡幢、加持神杵、宝锉、银瓶等物,开言道:“阿弥陀佛!老和尚今日就舍身伏魔!”

    玄武坛主终于动了颜色,“老和尚,小瞧你了,这是你十世转生修持的一点灵明性体种子,居然舍得自爆,这是要坠入畜生道啊,可惜没有用!”他深吸口气,嘴里默念咒语,脸色潮白瞬息转为潮红,眼睛也从死灰色变得精光闪闪。忽然星光乍现,玄武坛主现出七头十四臂。五头为男女老少壮病弱,十四臂各拟十四方印诀,或喜、或哀、或乐、或颠、或悲、或痴、或怒。“叱!”玄武坛主骤然大喝,本来覆盖他满身的佛光倏地化作一片血腥,更是产生一股死寂怨气,就连他座下法坛也转为血红色。恰好这时,他开口了:“你们佛门不是讲究业报吗?这就是道门星宿的宿怨啊!为了便于辖制丹道,历朝朝廷不但严防死守,更在实践中总结出“以教治教”的政策。即在中枢及地方相关部门的统辖下,由丹道内部各级首领自行管理教门事务。在野,丹道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后因朝廷以夷制夷之策,以龙虎山张天师奉旨领天下丹道事,故符箓三山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断送我们祖庭!

    这可不是我空口说白话,曾记否,隋朝把道门修持的师号威仪纳入道官体系,丹道制度化之后,与中枢行政区划相一致,道官衙门也分为中枢丹道管理部门、地方丹道管理部门、基层宫观管理部门三个层次。隋朝的丹道管理部门是鸿胪寺下属的崇玄署,隋炀帝建立,置令一人,负责管理京城及诸州道士簿账等事。隋朝始设威仪道官,充当道门威仪的有道士王延等。唐承隋制,又将崇玄署改隶宗正寺。唐朝道官大体上以分布在全国的各级威仪使为主,中枢道官承隋制称道门威仪。此外,又有地方威仪或宫观威仪。宫观的出现,是丹道向成熟教门转变的标志。

    唐末宋初,丹道中的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开始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宫观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即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道门抱团,但朝廷也早就防微杜渐,宋朝是道官制度发展的高潮时期。经过六朝以及隋唐近五个世纪的不断完善,道官制度已趋于成熟。朝廷建立了完备的道官管理机构。奠定了后世道官制度的总体格局。宋朝设有三级道官机构管理丹道事务。第一级:京师道录院。道录院司,是中枢丹道管理机构。曾隶属鸿胪寺,政和六年,改隶秘书省,建炎三年,并入尚书省祠部。由道士担任各机构的道官。在京师道录院供职者,如熙宁年间的右副道录陈景元以及光宗时的左道录留用光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丹道先贤,却成为朝廷走狗。

    第二级:地方道正司。地方分路、州府、监、军,和县三级。朝廷在诸州监军设通判、都道正、都监等道官,管理本地区道门公事。第三级:基层宫观。宫观道官的称谓有知宫观事、观主、都监、住持等。宋哲宗绍圣四年,朝廷更下令,封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本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经箓三山”,民间称为符箓三宗。以后出现的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均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当时是三山鼎立,领导了整个江南地区的丹道,与朝廷算得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到了南宋气息奄奄的理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宋理宗皇帝表面上因为张天师禳灾有功,实际上是为了扶持龙虎山对抗蒙元麾下的全真道,封张可大为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也就是说,早在宋理宗被蒙元灭亡前夜时候,龙虎山的海拔高度,就已经被人为地提到茅山和阁皂山之上。可惜龙虎山是烂泥扶不上墙,没有压下全真道,反而做了蒙元黄金家族的走狗,断送了大宋江山!

    为了争取江南天师道和南宗丹道各派,建立并且巩固统一的帝国,以萨满教起家的蒙元朝廷对丹道实行扶持的政策。在中枢崇道政策的指导下,蒙元道官衙门的设置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在集贤院统辖下,各道派划片置署,分区域管理丹道。以蒙元大德八年,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加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最终完成的标志,丹道才自上而下地实现了丹道的道阶与世俗王朝的官阶的最终结合。唯有一丝大宋血脉被送上崂山道遁入空门,却也导致崂山道成为全真道杀鸡儆猴的对象!”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守望禅师说完,立即念动咒语,只见他佛身崩解,脱出掌握,升腾起来,凌空悬着,再次变大悬浮在半空,发出万丈金光,金光中隐现无数佛陀。又有菩萨侍候左右、金刚护法、力士听宣。佛陀下首,明王在左,罗汉在右,再下边却是比丘、比丘尼、居士正虔诚地合十拜颂。金光之中,又现出无数珈蓝、八部天龙众,一排排队列者却是那二十四诸天神人、佛兵。一时之间,佛光普照。梵音大作,响彻这一片天地,震动寰宇。我只感到自己犹如身处传说中的西方佛教极乐净土之中一般,对那些佛陀竟产生膜拜的心思。佛光照耀。梵音阵阵。我骇然发现,心智逐渐模糊,身竟不由自主地往佛塔飞去。

    就见玄武坛主身后七头十四臂膀倏地化作一道虹光,横贯向佛塔垂下地万丈佛光。才贯穿佛光,我便感到身子一轻。随之醒转。待看到自己竟不知不觉走向佛塔,不由吓出一身冷汗。心下骇然思忖道:“虽然当下佛教是正道。但在鼓惑人心一项,更胜正宗邪法,难怪那些仁波切不被石苓人待见。”

    “邪魔外道!”守望禅师的声音如同雷霆,轰然巨响,仿佛光凭愤怒咆哮就能摧毁他的敌人。

    玄武坛主却哂笑:“说道外道,你们佛门才是外来物种入侵!而且虽然口口声声三武一周灭佛什麽的,表现成受害者,其实历朝历代佞佛的君王更是所在多有!可怜我们道门却是被严防死守,特别是近代道法不存,还要多亏明清二朝的丹道管理!”

    他的声音一直不疾不徐,此刻却是咬牙切齿的说:“朱元璋得天下,多亏了道门庇佑,却也恩将仇报,就是在他安排下,道官经历了从玄教院到道录司的转变过程。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立玄教院,作为中枢管理丹道的机构,令道士经善悦为真人,领丹道事。直到洪武四年才取消玄教院。洪武元年,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之号,封为真人,世袭。洪武十五年,京师始设道录司,作为管理丹道的最高机关,隶属礼部,所辖道士仅仅分为全真、正一两种,实际上支持全真道、正一道吞并我们这些小门派。所谓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设官不给俸,隶礼部。

    同时大明开始重佛轻道,十一年建神乐观于郊祀坛西,设提点、知观。初,提点从六品,知观从九品。洪武十五年升提点正六品,知观从八品。凡遇朝会,提点列于僧录司左善世之下,道录司左正一之上。在地方,各府历来设道都,纪司,置正副都纪各一人,其中,正都纪仅仅是从九品。

    朱元璋帝王心术好是厉害,在鼓动佛道两门两败俱伤之后,更在二十四年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观,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初规定道司衙门道官“全依宋制,官不支俸”。自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改定道录司各道官依品支俸。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其后,纵然道士有大真人、高士等封号。赐银印蟒玉,加太常卿、礼部尚书及宫保衔,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时宠幸,非制也。道门兴衰,全凭人间天子一言而决!譬如明孝宗初,一句话贬黜自李孜省以下真人、高士及正一演法诸道官一百二十三人,诏真人降左正一,高士降左演法,追夺印章及诸玉器。道录司留正一等八员,余皆废黜。隆庆间革张天师一系真人,止称提点。万历皇帝初复之。同时扶持符箓三山另外两家,已经没落的阁皂山、三茅山,各设置灵官一人,正八品。太和山提点一人,对符箓三山又一次分而治之。

    入清朝后,以蛮夷夺天下,道官制度承袭明制,更加严密。皇太极天聪六年,定各庙道以道录司综之。凡谙经义、守清规者,给予度牒。尽设道录司一人。左、右正一,正六品。演法,从六品。至灵,正八品。至义,从八品。俱二人。分设各城道协理各一人。道官兼正一等衔,给予部札。协理给予司札。龙虎山正一真人正三品。提点,提举,法箓局提举,由太清宫法官充补。各一人。副理二人。赞教四人。知事十有八人。自提点以下,并由正一真人保举,报部给札。顺治二年,停度牒纳银例。八年,授张应京正一嗣教大真人,掌丹道。康熙十三年,定道录司员缺,及以次递补法。十六年,诏令道录司稽察设教聚会,严定处分。雍正九年,嘉法官娄近垣忠诚,授四品提点,寻封妙正真人。十年,定提点以次员缺。乾隆元年,酌复度牒,并授正一真人光禄大夫,妙正真人通议大夫。五年,正一真人诣京祝万寿,鸿胪寺卿梅瑴成疏言:“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于是停朝觐筵宴例。十七年,改正一真人为正五品,不许援例请封。三十一年,以法官品秩较崇,复升正一真人正三品。三十九年,真人府监纪司张克诚留京,置协理提点二人。四十二年,授克诚提点,兼京畿道录司,省协理。至道光年间,天师朝觐的惯例被取消。

    丹道符箓一律收归天师管理,是宋元之后的事,至于宋朝的时候,皇帝寻访天师之后裔,厘定其昭穆次序,使天师一脉得以光大,与国同休。明朝至于鼎盛,辖制也更加巩固。而清朝降为五品,不得进京朝觐,又拉又打,都是防止道国再现人间。不得不说一声,张道陵那点逆天行事的家底,被他的孝子贤孙卖了个干净,也以道门千年的分崩离析,换了龙虎山一家的千年世家钟鸣鼎食!但要指望他们再建道国,是万万不能!近二百年的顺、康、雍、乾、嘉朝没有一个崇道的皇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皇帝对诸如娄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这样,雍正皇帝都公开宣称“此举非崇奉丹道以祈福祥也”生怕粘上“崇道”的恶名!其实不奇怪,越是末法时代将至,人间天子越是对丹门羽士心怀警惕!只是道国如昙花一现,同时过去丹道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被堵死,丹道失去了挟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码条件。却哪里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失去了揭竿而起勇气的龙虎山,只知道献媚蛮夷,可是,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王朝权贵们的眼中“崇道”就意味着“乱政”!汉家皇帝的崇道失国的教训历历在目,丹道适应清王权的治政努力失败,丹门羽士整体性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后继者常凯申发布神祠存废令,下令查禁、没收供奉日月、文昌、五岳、四渎、东岳、海神、龙王等神明的宫观,虽然执行力度不够,但丹道还是受到了重大冲击。北伐战争中还将龙虎山张恩溥天师抓起来囚禁、游街,适逢赶上大分裂,张恩溥才逃出生天。汪伪时期,华东清虚观、桐柏宫、斗姆宫等著名道观牵头组织了伪中华丹道总会,很多江东高道署名任职。

    而且时至今日,丹道内部仍然是纠纷不断,最初的原因是南北全真与正一被朝廷挑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之争,然后是全真道投靠蒙元黄金家族,正一道臣服洪武皇帝,一前一后开始统合其他小门派后,与以雷法净化世间的清微派、侍奉紫微大帝的天心派、崇拜昊天上帝追求混沌的太一道、以《道德经》使用占星望气术的楼观道等等道统的冲突。甚至我们祖庭灵宝派被诬陷投靠蒙元,成为道门公敌,乃至符箓三山临坛箓生受箓时,法师按正一传统法派、辈份取法名。可是真正投靠蒙元的正一道却意气风发,赣西龙虎山天师传法改称“三山滴血派”,其时“三山”已不包括衰微赣西省清江县阁皂山,而是指赣西龙虎山、江南茅山、湖北武当山。与蒙元与国同休的全真道更占了我们崂山道的本山!”

    玄武坛主咬牙切齿的说,身上血光逼得佛光消退,“三山滴血,滴血重生,道门不灭,只是凋零!虽然日本侵华时候,丹道戮力同心共抗外辱,但好景不长,光复后,急于表现的张恩溥张天师筹划组建辐射整个南国的松江市丹道会,并以此为平台建立中华丹道总会。当时场面上没配合过日伪的高功,只有全真道士李理山。于是正一道组织的丹道团体,只好请全真道士担任会长。鼎革之际,作为江南丹道站错队的两位领袖,张恩溥逃亡东宁,李理山留在神州。李理山与青天白日党上层关系良好,据称伊利扎洛夫曾拜其为师,并与一些蓝衣社要员交往甚密。五十年代初,李理山被人举报私藏火器弹药,关进监狱后不久就死了,死亡时间、原因均不明,张恩溥天师逃往东宁,龙虎山天师府愁云惨淡,连累了我们这些因为民国时代名义上属于符箓三山的小门派也万马齐喑。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大真人倒好,跟随常凯申迁至于东宁一走了之,将正一道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虽然仓皇,但与道统传承功德甚巨。只是苦了留下的天师张家支脉,纷纷接受制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协会会长黎遇航到来。黎遇航此人出身茅山道,道名黎顺吉,是正一道旗下的上清道传人,也是中国道协历任会长中惟一的火居道士。这位黎道长的经历很复杂,抗战时期,他是新四军的情报人员,毁家抗日,亲生父亲都被日本人打死了,真正的革命先辈。解放初,他剃了头发、辞了教门职务去当小学教师。中国道协筹备时,他被朝廷调到首都参与筹建。十年特殊时期道协停止活动,他回茅山过太平日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朝廷要恢复道协,他又回首都当了道协会长。黎遇航到了龙虎山后,表示要来寻找年轻的丹道种子并恢复天师府。张氏很激动,推出了在上清镇居住,一表人才、身孚众望的第六十三代天师侄孙张继禹。黎遇航非常高兴,很快推荐张继禹去首都读书,读完书就被留在中国道协管理图书档案。被天师张家寄予厚望的张继禹从此长年待在首都,服从组织安排,做档案员,做秘书,做编辑……反正都是坐办公室文职工作,不断获得各种荣誉、头衔,职务也迅速提升,一直做到道协副会长,但始终没有获得回龙虎山统领教众的机会。

    在全真道士们的热情陪伴下,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青年道士,在办公室的纸堆里慢慢熬成了中年大叔。直到张继禹四十多岁的时候,估计是宗旨改造得差不多了,黎遇航也死了,可以放出去了,道协才给他安排了能广泛接触信徒的位置:西山万寿宫主持——这是净明道的祖庭。忠孝净明道虽然名义上挂在正一道旗下,但人家同为四大天师许逊许天师传承,有自己的独立道统,空降一个其他教派的来做主,无疑是被架空的命数。而与此同时,黎道长找到其他县区,发现了六十三代天师的外孙鲁金涛,认为这个刚满十八周岁、正在读高中的小伙子不错,值得培养。也安排鲁金涛去首都学习了两年的丹道知识。八十年代后期,张继禹在首都继续读书的时候,鲁金涛改名张金涛,在中国道协的支持下入主天师府,除了张金涛,天师府里还有一位张青剑。张青剑原本是赣西某师范的马列主义教师,学问很大,退休后曾被邀请编写地方志。官面上的说法,是张金涛专门延请张青剑来天师府做研究的,研究来研究去,最终研究成了首任天师府管委会主任。换届后也没有离开,继续在研究处任职。张青剑被认为是张金涛的智囊,龙虎山天师府的灵魂人物。”

    “真是你们佛门所述的因果报应啊!”玄武坛主哈哈大笑着,“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天师府的败家子出卖了道门,结果自食其果,如今天翻地覆后,全真道混进道协,死灰复燃,我们这些孤魂野鬼,本来以为可以看到在野天师与协会派天师谱系的冲突!想不到除了在江相派的散人偶尔抛头露面,在本土龙虎山的天师张家再没有对天师府指手画脚的权利。本世纪初,东宁天师族人张道祯宣称获得大陆天师家族的认可,继承天师职位。张金涛掌控的天师府发布了一则言辞生硬的公告,大意为谁是天师,朝廷说了算,张家没资格。你这个天师,不管张天师家认不认,天师府不承认。

    可事情还没结束。在东宁的天师主脉更好笑,凭着南张北孔这千年世家的盛名,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让天师一系再次恢复力量,结果跟青天白日党混久了,学了江湖袍哥那一套,大开方便之门,如此过了一阵子,天师道说是有教无类,其实是鱼龙混杂。大概是张恩溥张天师逃亡东宁后,出于拉拢地方势力的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只要东宁巫师们愿意对天师府表示尊重并且掏钱,那么就可以给予正规道箓。连东宁闾山教都从此改名为了丹道闾山派。要知道即便是当初他们参与反抗日据,神州丹道界也没有完全接纳闾山教这些草台班子。”

    一半放嘴炮一半斗法,只见那守望禅师周身一震,这周围里立即响起了无边梵唱,飘满了无数天花!“闾山教!”

    而玄武坛主的气质再次变化,这回他身上的气质内敛而温和,仿佛与世无争的玄龟一般,但却同样流露出比山岳更强大、比海洋更深沉的自信来,不仅如此,他的身边还隐约出现了血色的幻象,幻象之中有菩萨低眉被六道轮回,有金刚怒目被天魔浸染,有天神转动宝轮碾压十方大千世界,……种种血色异相不能一一尽言。仿佛佛子梵唱清修的大乘园林,此时却被妖邪占据,化作了邪神府邸!

    “你我都清楚这闾山教是什么货色!那是最迟在唐宋时期,于福建或附近地区形成的一个地方性外道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源自古楚人巫风,也可能与古代湘南的少数族裔有关,它以巫术为核心,对闾山具有某种群体认同感。闾山并不存在于现实中,传说它位于闽江的下方,凡人无法看到。闾山教下有众多系统,各系主尊自己的巫术祖师。当然,与其他地方的巫师一样,闾山巫师也没什么门户之见,只要顾客愿意接受,那么三教九流的崇拜对象,都是他们供奉、请神的目标。宋代朝廷曾推行禁巫,干预儒、释、道三教之外的教派传播。为保全自己的生计,闾山巫师分别附会佛、道丹道。

    如同白莲教一样附会佛门的号称香花和尚,诡称是释迦化身所传,一直被传统佛门排斥,虽然勉强延续至今,但不甚兴旺。附会丹道的又分若干派系,主流号称红头、乌头道士,或者叫司公、师公,诡称为许逊传人,早期也不被丹道承认。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语录中曾谈到闾山,说:“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就是认为闾山是巫术流派。另外娑坦、阿修罗、维陀始等名号也并非来自中原。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曰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巫法亦多窃太上之语,故彼法中多用太上咒言。

    闾山教在附会丹道后,表示闾山九郎就是丹道的忠孝净明道许天师许逊,内部称为许九郎。与闾山教情况类似的还有梅山教等等,都是在南方流传甚广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准教门群体。附会丹道的巫师们长期拿不到正规道箓,自己内部通行的是闾山公牒,少数人模仿正一道制造了一些伪箓。由于东宁开辟较晚,历史上很少有正规僧、道渡海过去,当地信仰基本上是闽山教和斋教地盘。

    后者是由明教演变而成的秘密教门组织,融合有白莲教成分,崇奉弥勒佛,以“天国普有”为宗旨,其渊源可追到青莲教,再往前则可以追溯到姚门教、大乘教与无为教。明清以来,在江南各省广为流传。被左宗棠镇压后,由于清廷严密的防范和“围剿”,斋教一蹶不振,不得不漂洋过海到东宁,现今包括龙华教、金幢教、先天道三支。揉合罗教、儒家与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由在家修行者传袭,主持教仪,茹素,不剃发出家,不穿僧衣,民众习称其神职人员为菜姑、菜公,在日治时期被视为佛教一支派,但实际上其教义和根源都与传统之台湾佛教信仰有别,故民间称之为'在家佛教'。而斋教什么伏羲、老龙吉、神农、广成子、黄帝、许由、唐尧、巢父、虞舜至燃灯佛兼收并蓄的供奉,举行法会、仪式的固定建筑称为斋堂,也别于一般佛教的岩、寺,根本是附佛外道。

    虽然现今斋堂逐渐转化为佛教佛堂,改由出家僧侣主持,原有的菜公、菜姑多剃度出家。但这些外道巫师或道士和尚依旧和我们这些真道人不同,通常没有什么超越凡俗的追求,更不会修炼内丹、外丹,往往满足于收钱做法事,为顾客打鬼驱邪,超度祈福。为了让顾客满意,甚至在做法时,还会添加一些踩刀山、登天梯的杂技表演。简直是斯文扫地!”

    “可是既然已经是末法时代,随波逐流也是在所难免,真正末法降临,也许一个普通人也能消灭你!"守望禅师显然放弃了抵抗,意志消沉的说。

    “所以你懂的还是太少嘛!"坛主悠悠说:"月神的启示已经告诉我们:真正能让末法时代降临的,只有真正的丹道中人,我们自然有自保之法,而危机,也是机遇!……算了,和你说那么多有用么?现在主角没来,咒力归还的戏自然也唱不成了……反正来日方长,我看过不了多久,龙虎山这些道门败类,就和你海印寺一样,灰飞烟灭了……和我们再建道国大业作对的都是这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