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嘉惠长公主
这一次除了李钦和鲁斌他们带兵发挥一如既往骁勇善战之外。还有就是靖国府世子上官起轩,次子上官起云。以及兵部侍郎之子汪霄逸。新任工部侍郎之子傅之杨都在这次平定叛乱之中斩露头角。文顺帝龙颜大悦。他最喜欢看见这些后起之秀纷纷在朝中做事,毕竟这大顺日后的江山重责可都是这这一届人才的身上
上官起轩由原来的从四品升任正三品京中参将,如今从二品副将位置空悬,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萧应懃特意给他留的,只需要历练一些够一够就是二品官员。况且他才三十岁不到就担此要任,可见是当今圣上重用之人。眼瞧着靖国府世子爵位官位都有了,又生得一表人才,各家想要攀附的纷纷动起了心思。虽然上官起轩的嫡妻是户部尚书的千金,又育有两子一女,这孙女可同上官翎一样受疼爱。不过既然这嫡妻之位无法妄想,温仪又会生养如今都第四胎了。那填房继室自然也没有机会,不过做个贵妾还是有可行的,只要能拉拢靖国府,女儿得宠的话那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
所以当靖国候的几个部下交好以及上官起轩的有些属下把自家姑娘送进靖国府的时候,靖国候倒是没有没有说什么,如今儿子房里面没个人,想当初他这个年纪还是纳了几房美妾的,谁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答应这事,却被靖国候老夫人和李和裕婆媳两骂的狗血淋头
“你也不知道害臊,哪有见过老公公给儿媳妇房里塞人的,说出去也不怕笑掉大牙,如今他们夫妇和睦,子孙繁盛。你此举是想向当初你犯得那些糊涂事一样闹得家宅不宁不成。”
当上官翎把她祖母骂父亲的场景惟妙惟肖地学给叶倾城看得时候,叶倾城都惊讶得险些一口水喷了出来,看来这靖国候老夫人年纪再大战斗力都是不弱的。靖国候这些时日身子不好,动气骂了儿子一下就喘得不行,靖国候生怕母亲有个三长两短他就得丁忧三年。所以对她没有不依的。
至于这件事情的当事人温仪,除了出门的时候哭哭啼啼几句惹得婆母祖母更加怜惜,越发要敲打上官起轩不可以生出这样的心思,她在孕期自然得事事顺心。后来温仪得了姑妈李氏的点拨。给她自己房里的一个丫鬟开了脸做通房,上官起轩是去都不愿意去一次,这全然是做给外面看了,这下子那些人才安分许多
不过这上官起轩不成,退而求其次上官起云也好啊。如今他还没有定亲,又正是仪亲的时候,因为这次战功没有参加武举就官封从六品卫千总即使没有爵位但是家产是不缺的,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也就意味着李和裕最近都有的忙了。
这一次汪霄逸有功,汪侍郎又是一个向来不拉帮结派的纯臣。所以萧应懃赏赐得也很是给力,除了官至守御所千总之外,还赐婚了山西暗查使之女白玮彤,他的意思是文臣武将之间互相包容融合,才是长久之道。否则一直按现在的情形文官瞧不上武将的粗鲁,武将厌弃文官的迂腐。才会形成明显的两个派别,时日一长难免产生祸端
工部侍郎的儿子傅之扬这一次在行军后面也是出了不少的力气。所以这次也是任职内阁侍读学士,第二天就有人前去提亲了。武将们只需要一场战功就可以封王拜将,文官们就相对稳定需得慢慢熬才行
关于葛亦薇的消息,萧应律是亲自来叶家告诉叶倾城的。彼时她正在听涛阁里修建自己种的小白菜,这么好的院子用来种小白菜,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听见燕王亲自过来。还带上了侍卫,叶倾城的心里萌发出一种不好的预感
“王爷,你怎么来了?”
“在种什么?”
萧应律不想一下子就告诉她这么残酷的消息,顾左右而言他地问道。叶倾城回头望了望自己长满虫眼的小白菜,并没有回答,据自己对他的了解一般他这个时候都是心里有事。
“殿下,葛姐姐可救到了,可安然无恙?”
萧应律顿了顿,不知道怎么开口,毕竟他当初答应了叶倾城要把葛亦薇安然无恙地救回来的。瞧着这姑娘一双锐利的目光好似要看清自己的心底
“击败叛军之后,本王让人去找出葛亦薇的踪迹,可是营中没有别的女眷,只有一个穿着铠甲的女子,她,被行了车裂之刑!”
车裂,就是将人五马分尸,彼时看见这个人身首异处血肉模糊,叶倾城摇了摇头,手里的水瓢祖攥得紧紧的,泪水止不住地掉下来
“你是骗我的对不对,葛姐姐怎么会死?”
吴炎此人最是睚眦必报,他知道自己兵败最大的原因是葛亦薇背叛自己,一定会不择手段杀她泄恨,叶倾城把手里的东西砸向远处,下一刻就准备去天牢里面找去吴炎那狗贼拼命,萧应律一把将她抱住,几个丫鬟也不敢说什么
“她和你那么多年的感情,本王知道你伤心,她也是本王的皇姐,我大顺最忠烈的女子,我萧家的好女儿”
身为萧家女,自然得像大张公主哪样巾帼不让须眉。叶倾城被萧应律强大的肩膀抱住不得动弹,恨恨地说道
“我要杀了她,我要杀了他”
“贪狼费劲力气才凑足了全尸,骨灰已经焚化了。皇兄和母后的意思是进皇家祠堂享万民供奉”
萧应律说得越多,叶倾城就感觉痛苦,头脑里面涌现出的全是当初痛苦的回忆。明禾这才把自家姑娘抱该来安抚,对燕王说道
“殿下别再说了姑娘她受不住”
文顺三年三月,萧应懃在同郑太后商议之下,决定公布葛亦薇的身世以及当初的秘辛,众人才知道原来吴雍不止是谋反,当初还妄图狸猫换太子混淆皇室血脉。萧应懃追封葛亦薇为萧家血脉,名分为嘉惠长公主,姓名为萧亦薇。供奉太庙享万民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