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50节

      “愿闻其详。”

    太史慈却没有回答,反问道:“我听说阎兄是广阳人,年幼时被鲜卑人掳走,与家人失败多年,可有此事?”

    阎柔倒也不隐瞒。“诚如太史兄所言,确有此事。”

    “当初鲜卑人入侵时,你可曾反击?”

    阎柔想起当年事,不由得一声长叹。“家园被毁,族人横尸面前,如何能不反抗,只是当年年幼,身单力薄,未两合被为强敌所擒,从此流落草原十余年。其间辛苦,不足为外人道。”想到心酸处,他低下头,用袖子抹了抹眼泪。

    “幽州民风剽悍,尚且遭到胡人屠戮,生灵涂炭,家园毁败。中原百姓被胡骑践踏,数十年积蓄毁于一旦,家人被杀,女子被掳,该不该奋起反击,以杀胡自勉?”

    阎柔吸了吸鼻子。“胡骑侵扰中原,自然该杀,但胡人亦非皆是凶恶之徒。柔流落草原,多得鲜卑、乌桓之善人相助,否则早就死于草原风雪。以我汉人而言,胡人扰边,固然可恶。可是以胡人而言,北地苦寒,耕种不足自给,为求生存而入侵,虽非上策,亦是无奈之举。且能从战事中得利的毕竟是少数头领,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只是求温饱而已,其事可恶,其情可悯,岂能一概而论?”

    “这就是我说的对处了。”

    “哦?”

    “吴侯颁杀胡令,是因为胡骑奉袁绍之命,侵扰中原,首先率部者即是刘虞之子刘和,而后袁绍更是亲自上阵。豫州是他的本州,他命胡骑杀戮州人,吴侯兵力不足,这才颁下杀胡令,令百姓杀胡自效。有何不可?别说是胡人,就算是汉人,只要骚扰百姓,那也是杀无赦的。吴侯亲冒锋镝,上阵搏杀,先驱刘和,再斩袁绍,即为此也。”

    阎柔静静地听着。他知道两次胡骑入侵中原之事,却不觉得胡骑有什么不妥。两军交战,难免有所杀伤,胡骑受袁绍之命出战,其实与汉人将士无异,太史慈也说了,胡人要杀,汉人也要杀,杀胡令不过是利用了中原百姓的华夷之辨,说得难的点,还有点中原人的自大。幽州身处边疆,幽州人对华夷之辨没有这么看重,汉人与胡人有时候很难分辨,汉人有坏的,胡人也有好的,对普通百姓来说,汉胡通婚屡见不鲜,他本人就有鲜卑族的妻妾,如果非要分清汉人、胡人,他岂不是要将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妻妾杀死?而他杀死护乌桓校尉邢举岂不是大逆不道,助纣为虐,也该杀了?

    这根本就是偏见。

    见阎柔虽不反驳,亦无赞同之意,太史慈话锋一转。“当然,法令当因时因地而变,杀胡令是在豫州颁布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幽州。”

    阎柔心中一动。“太史兄是说杀胡令不会在幽州施行吗?”

    “这是自然,削足适履,绝非智者所为。”太史慈笑道:“阎兄担心的就是这个?那你大可放心,吴侯不会如此糊涂。”

    “敢问吴侯幽州方略如何。”

    太史慈沉吟片刻,反问道:“阎兄久在草原,熟谙汉胡之事,我想问一句:是汉人欲为胡人者众,还是胡人愿为汉人者众?”

    阎柔不假思索的说道:“当然是胡人愿为汉人者众。只要可能,谁愿意在草原上与禽兽为伍,辗转于生死之间。”

    “我们给他们这个机会。”太史慈淡淡地说道:“我奉吴侯之命入幽州,为的不是杀胡,而是教化。愿意归化的,我们不仅不会杀,还要教化他,让他和汉人百姓一样安居乐业。至于那些冥顽不灵,不想生产,一心想以劫掠为乐事,把我汉人百姓当两脚羊的禽兽,我们才会杀。不仅要杀,而且要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第1767章 一见如故

    “教化?”阎柔停住了脚步,手不知不觉的松开了刀环,十指交叉,抱于腹前,一时出神。

    太史慈也停住了脚步,负着手,慢悠悠地转过身,面对阎柔,眼神真诚而坦然。“吴侯以为,草原生活艰苦,非中原钱粮不能自存,但中原钱粮亦百姓辛苦所得,可用于边疆将士,不可用于赂敌。若是从牙缝里节省出粮食却养肥了虎狼,自戕其身,实在是愚蠢之极。阎兄,你以为如何?”

    阎柔若有所思,却没有回答。这是他没想到的答案,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点很清楚,刘备所言不实。一念及此,一腔怒火便抑制不住的往处涌,眼角青筋暴露。太史慈看得真切,暗自提高警惕,以防阎柔暴起伤人,眼中却露出遗憾之色,一声轻叹。

    “阎兄,你我初见,有所误会在所难免。我来自青州,你生在幽州,立场不同也情有可原。君子和而不同,我虽然不敢以君子自称,却相信吴侯乃是君子无疑。我不擅言辞,你如果还有不解之处,将来有机会可以当面向他求证……”

    阎柔惊醒,知道太史慈误会了,连忙拱手道:“太史兄,你解释得很清楚,柔蒙教诲,感激不及。先前为人所误,对太史兄多有冒犯,还请太史兄恕罪。”

    太史慈心中一凛,却没有追问,含笑道:“无妨,阎兄燕国男儿,胸怀磊落,只要把误会说开就是了。怎么,不请我去你营中坐坐?”

    阎柔再次拱手,一揖到底。“营中偏狭,不敢奉客。请太史兄暂回,容我准备一下,稍后便去你营中请见,到时候还要请太史兄多多指教。”

    太史慈眉头微挑。阎柔要主动去他营中拜访,这是释怨为友,正式结交的意思,他自然求之不得。“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在营中恭候阎兄。”

    “一定,一定。”阎柔再拜。

    太史慈也没有谦虚,还了礼,转身走了。阎柔一直拱着手,看着太史慈走远,这才慢慢直起身,心中感慨不已。太史慈胸怀坦荡,乃当世大丈夫,能以此人为将,吴侯孙策必非等闲之辈。相比之下,刘备的人品就差太多了。他能有今日,孙策出力不少,如今又派太史慈协助他征战,他却在背后说孙策的坏话,哪里还有什么底线可言。与这样的人为伍,简直是最大的耻辱。

    阎柔回营,挑了两匹好马,又换了一身衣服,带着两个亲卫来到太史慈的大营,正式投刺拜谒。太史慈早就等着,亲自到营门迎接,将阎柔迎了进去,重新见礼。阎柔献上马,太史慈回赠了一口刀,一套甲胄。阎柔爱不释手。两人喝酒说笑,比武论艺,一见如故。

    席间,阎柔详细询问孙策的化胡方略,态度诚恳。他是汉人,又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几年,与不少鲜卑人、乌桓人都有交情。如果太史慈只为杀戮而来,他肯定不会同意,但太史慈是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而来,他自无反对之理。身为幽州人,他见多了杀戮和鲜血,也一直苦思汉胡相处之道,因此支持刘虞的安抚之策。他心里也清楚,杀戮固然不是治本之法,安抚也不是长久之计,刘虞和公孙瓒都有失偏颇,他支持刘虞也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如今孙策欲行化胡之法,教化胡人百姓,兼用征抚二策,至少听起来更有道理。

    在来幽州的路上,太史慈曾经和孙策多次长谈,如何对待胡人便是其中的关键,这化胡之策就是他们反复商量的结果,甚至不能说是哪一个人的主意,只能说共同智慧。孙策认为,草原上的胡人是杀不尽的,东胡衰落了,有匈奴人,匈奴人衰落了,又有鲜卑人、乌桓人,可安抚也不是长久之计。这百余年的安抚政策便是明证,相比于征抚,朝廷是少花了钱,省了心,但匈奴人、鲜卑人日益坐大,已成隐患,也是不争的事实。并州大半为匈奴人所占,幽州也成了鲜卑人想来就来的牧场,何尝有一日太平。

    但化胡之法只是设想,能不能实现,现在谁也说不好。常言道,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所谓化胡最后难免是一厢情愿。中原战事未定,孙策腾不出手,太史慈几乎是孤身入幽州,实力有限,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便成了他的首要任务。在孙策的太史慈的计划中,刘备是第一人选,他麾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难得的猛将,如果能和刘备联手,至少能在幽州立稳脚跟。

    阎柔是意外,但显然比刘备更合适。原因无他,他对草原更熟悉,不仅熟悉人情,更熟悉地理。如果能将他变成盟友甚至战友,对幽州方略的实施无疑是一个莫大助力。太史慈敏锐的抓住了机会,开始只是与阎柔推杯换盏,随着越谈越深入,便有些称兄道弟,推心置腹的意思。

    阎柔机缘凑巧,身兼汉胡之利,既得胡人信任,又得汉人器重,但其中却略有区别。胡人信任他,是因为他为人悍勇有智谋,汉人器重他却是因为他能得胡人之力,有用他之处,并非因为他本人的名望德行——阎家出身寒微,少年流落草原,读书有限,原本不入士人之眼——相比之下,反倒是胡人的情意更真诚些。

    关于这一点,阎柔心里非常清楚,只是苦于无人可说,如今遇到太史慈,才算是遇到了知音。两人都曾饱受出身带来的窘迫,越说越投机。说到动情处,不禁把臂而叹,泪水沾湿了英雄襟。

    “吴侯身边有一名将,与伯温兄同姓,单名一个行字,字彦明,本是凉州金城人,与吴侯一见如故,屡立战功,如今与鲁子敬坐镇洛阳。”太史慈拍着阎柔的肩膀。“吴侯胸怀天下,若得伯温兄弟襄助,大事可济,必不负伯温兄弟才气。”

    阎柔抹抹眼泪,笑道:“能与子义兄为友,我已深感荣幸,岂敢得陇望陇。容我立些功劳,再请子义兄引荐不迟。”阎柔权衡了一番,正色对太史慈说道:“子义兄,大丈夫光明磊落,本不该在背后说人闲言,不过有一事,我还是想提醒你。”

    太史慈微微一笑,摇摇手。“伯温,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不必为了某些人而污了你的心境。”

    阎柔吃了一惊。“子义兄,你……知道我说谁?”

    太史慈哈哈一笑。“不瞒你说,吴侯第一次见他时,便给他下了断语。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吴侯所言字字属实,无一字之讹。”

    阎柔倒吸一口冷气。“既然如此,那吴侯为何命你助他?”

    太史慈拍拍阎柔的肩膀,笑而不语。

    第1768章 如临大敌

    袁谭站在高坡上,负手而望。

    远处烟尘滚滚,一个又一个骑士从远处飞奔而来,穿过阵隙,来到坡下,大声喊上几句,又拨马而去。站在山坡中间的亲卫高声重复,坡顶围着大案的谋士则在地图上移动代表兵力的棋子,将双方的兵力对比实时的展现在地图上。

    三十里,二十里,十里,太史慈和阎柔各率千骑正在接近,关羽率领的主力紧随其后,大战随时可能展开。随着骑兵的出现,斥候侦察的范围被压缩,时间延迟会增加,刘备的位置就有些捉摸不定了。

    袁谭转身看了一眼沮授。沮授正着在大案前,一手扶着案缘,一边抚着胡须,两只眼睛盯着案上的地图,眨也不眨,似乎正在沉思。

    袁谭知道他有想什么。刘备不仅主动迎了上来,而且派关羽率领一万五千步骑于前,两军相隔逾二十里,竟有复制两年前那一战的意思,只不过主客相易,麹义换成了关羽。这看起来有些狂妄,但他们都清楚,刘备有狂妄的资本。

    今非昔比,现在的刘备已经不是两年前的刘备,他在渔阳训练了两年兵,一天都没闲着,麾下将士精练,求战心甚切,尤其是关羽所部,他那一万步卒可以算得上刘备麾下最强的精锐,再加上太史慈、公孙续统领骑兵助阵,现在又多了一个阎柔,可谓是如虎添翼。相比之下,他虽然有四万步骑,却大半是新兵,骑兵数量也严重不足。去年那一战,十万大军过河,最后撤过黄河的只有万余,绝大部分精锐都折在官渡。此消彼长,刘备自然信心十足。袁谭自己心里也清楚,虽然他有兵力优势,却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他根本输不起。孙策正在平原,逢纪还等着他的增援,一旦战败,士气涣散,孙策很可能会趁虚而入。

    袁谭走到大案前,看了一眼地图,尽可能平静地说道:“公与,关羽将至,马上就要开战了。”

    沮授嗯了一声,却未说话。过了片刻,他才意识到袁谭站在他面前,连忙放下手,笑道:“使君不必担心,我军进攻或有不足,守住阵势却绰绰有余,别说关羽,就算是刘备率部赶到,我们一样能顶住他的进攻。”

    袁谭不解。沮授思考如此入神,他还以为沮授信心不足呢。沮授看出了他的疑惑,伸手指了指涿县。“使君,此战的胜负手在涿县。只要涿县不失,我们就不会败。如今于我最大的不利不是别的,而是儁乂受伤。良药已经送至城中,再过半个月左右,儁乂伤势渐复,我们反击的机会就来了。”

    袁谭瞅了沮授一眼,心中隐隐不安。“公与对张使君信心不足?”

    沮授无声一笑。“张使君为的是朝廷,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会轻易做出选择的。拥兵观望,已经是他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指望他出兵帮我们逆转形势,未免不切实际。”他皱了皱眉。“阎柔……想干什么,我现在还有些摸不准。”

    袁谭苦笑。得知阎柔率兵协助刘备时,他的心情和沮授一样差。阎柔一直是支持袁绍、刘虞的,袁绍在世时还帮他摆平了护乌丸校尉邢举的事。刘虞死后,他和鲜于辅等人结盟,原本应该是他的盟友,现在却出兵协助刘备,似乎寓示着幽州世家已经忘记了刘虞父子。刘和的阵亡斩断了他们与幽州世家的联络,引发了他们不想看到的结果,沮授现在大概也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不激刘和也许更好一些。

    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了。

    又一名斥候赶到坡下,报告了最新的消息:太史慈、阎柔已经到了。沮授命人移动兵俑棋子,袁谭则抬头看向远处。地平线上,他已经看到了骑兵的身影,而马蹄踢起的烟尘更是在秋风的席卷下先一步到达。

    坡下立阵的将士也看到了骑兵的身影,纷纷起身,组成战斗阵型,做好迎战的准备。尤其是在山坡正北列阵的颜良,一边发布命令,喝令将士稳住脚步,不要惊慌,一边向中军示警。在山坡上列阵的骑兵也纷纷起身,整顿马具,收起草料袋,站在战马身边,随时准备上马冲锋。

    又过了一会儿,骑兵来到阵前,在强弩射程之外停住,没有严整的阵型,只是松散地聚在一起,各有二三十骑向两侧驰去,打探消息,一骑拨马而出,缓缓来到阵前。

    袁谭仔细看了看,虽然隔得远,看不清面目,甚至看不清甲胄款式,他却有一种直觉,此人应该是不久前重伤张郃的太史慈。他连忙说道:“来人,传令颜良,紧守阵地,不得出战。”他知道太史慈和颜良多次交手,颜良因为实力不足,一直被太史慈压着打,如今颜良到了他的麾下,被他委以重任,万一颜良想和太史慈再分个高下,违背沮授事先的安排,轻率出战,那就麻烦了。

    沮授拦住了。“使君莫急,且看颜良如何应对,就算他鲁莽,使君再下令,也是来得及的。”

    袁谭想了想,没有再说什么。

    太史慈提矛来到阵前,在百步外站定,扬声道:“颜子善,故人在此,不出来一见吗?”

    颜良在阵中,早就看到了太史慈。太史慈就是那种即使混在人堆里也与众不同的人,更何况他现在鲜衣怒马,铠甲精良,浑身上下透着土财主的气息。

    那一套明光铠就得五十金,再加手中精钢长矛,腰间战刀,胯下战马,一身装备至少百金。

    颜良心里有些犯酸。他喝住想用弓弩袭击太史慈的部下,这些河北人没见识,不知道太史慈是出了名的神箭手,别射不着他,反被他一箭射死了,那才叫丢人。他翻身上马,来到阵前,出阵十余步,不肯再向前。袁谭远远地看见他停下,这才长出一口气。

    “太史子义,别来无恙?”颜良高声叫道。

    太史慈哈哈大笑。“怎么,勇猛无畏的颜虎头现在这么警惕,连与故人叙旧都要隔着百步?”

    “君命在身,不敢轻离,失礼之处,还请子义兄见谅。”颜良也大声笑道:“闻说你武艺又有所精进。我如今俗务缠身,不敢与你阵前决斗了。”嘴上说得轻松,心里却有些腹诽。他曾多次和太史慈交手,各有胜负,自认太史慈是难得的对手,打起来最是过瘾。要按他本心,这时候自然是痛快应战,与太史慈大战三百回合,松松筋骨。奈何战前沮授再三声明,此战以守为主,任何人不得轻易出战,他不敢轻易违令。

    他是徐州人,如今徐州已入孙策之手,袁谭却还是如此信任他,委他以重任,不知道多少冀州人看着眼红,等着他战死,好顶替他的位置。再加上张郃一合受伤,他也不知道太史慈最近是不是又精进了,万一阵前单挑,一个疏忽,受了伤,那实在有些丢脸。既然沮授严令不得出战,他便忍一忍吧。

    他没有回头看,但他知道袁谭、沮授在看着他,借着秋风拂,说不定还能听到他说些什么。就算现在听不到,将来也会知道。

    太史慈见颜良不肯应战,也没多说什么,看着去两侧侦察的骑士回来,便拨马回阵。骑士汇报,袁谭的阵势守得严实,像个铁桶也似,两侧和正面一样,都是长矛巨盾,强弓硬弩,步卒在外,骑兵在内,摆明了就是想死守阵,待他们破阵无计时再行反击。

    太史慈看到颜良阵地时就猜到了这个结果,倒也意外,阎柔却气得大骂,眼巴巴地看着太史慈,希望太史慈能有破阵妙计,好让他就近观摩一下。太史慈哑然失笑,拍拍阎柔的肩膀。

    “伯温啊,办法是有,不过今天你看不成。”

    “那什么时候能看?”

    “等你再送我五百匹好马时,我就让你看。”

    阎柔也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太史慈奉命来幽州,如果没有杀手锏实在说不过去。只是这杀手锏要求比较高,一般的战马承担不了。当然,太史慈这话也有托辞的成份,毕竟他有公孙续叔侄相助,就算没有五百匹好马,一两百匹总是有的,只不过现在还没到出手的时候。

    杀手锏嘛,当然要在决胜负的时候才用,现在是帮刘备作战,何必这么出力。

    “子义兄放心,此战结束,我就去草原,想办法为子义兄筹集五百匹好马。”阎柔拍拍胸脯。“久闻吴侯麾下有木学堂,能工巧匠无数,我也很想看看这中原制作的马铠是如何的精良。”

    “有机会,有机会。”太史慈哈哈大笑。

    太史慈与阎柔分工,阎柔率领本部骑兵追杀斥候,斩断袁谭的耳目,太史慈则负责勘察地形,绘成地图,送给关羽,让关羽对战场形势有个心理准备。在袁谭选择的战场作战,这些工作都要从头做起,好在太史慈作战经验丰富,身边的将士对这些事驾轻就熟,并不费力气。安排妥当之后,太史慈又分派将士,以百人为一组,沿着袁谭的大阵来回奔驰,做试探性的突袭。他也不指望突破袁谭的阵地,就是让袁谭的部下不敢掉以轻心,维持高度紧张的局面,消耗他们的精精神和体力。

    虽说是试探,可是在太史慈出神入化的箭术面前,没有人敢掉以轻心。交战之前,颜良就通报过太史慈的实力,如今太史慈就在面前,谁也不想被他击破阵地,个个全神贯注,如临大敌。

    僵持半日后,关羽到达战场。

    第1769章 最佳助攻

    就在袁谭等人的注视下,关羽下令列阵。

    大军走了一天,眼看着天色将晚,不扎营休息,却直接列阵,准备发起攻击,看似鲁莽,实则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扎营是一个很耗时间的事情,同时扎营就意味着休息,休息则意味着浪费时间。关羽选择直接发起攻击,既不让自己休息,也不让袁谭休息。他赶了一天路,袁谭也立了一天的阵,体力消耗虽然少一些,却非完全的以逸待劳。在这种情况下开战,比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意志。

    这更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来就是为了击败你。

    看到关羽在列阵,战斗即将开始,袁军将士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山坡上的袁谭也有些紧张,尤其是看到密密麻麻的骑兵时更是如此。关羽只有一万步卒,却有五千骑兵。当夜色降临,这些骑兵隐没在夜色之间,随时可以化为穿心利箭,一旦他的阵地出现破绽,就有可能受到致命一击。失去了阵势保护的步卒在冲锋的骑兵面前根本没有抵抗能力。

    仅是这种担心,就足以让人发疯。

    袁谭本来话就不多,现在更是沉默,静静地看着两军做交战前的准备。颜良、高览、荀衍,他眼下能委以重任的三名将领都在这儿。对他来说,这是真正的背水一战,如果战败,蒙受重大损失,他丢失的不仅仅是涿郡,更可能是整个冀州。

    沮授同样沉默,看起来还有些紧张,虽然他掩饰得很好。他身边点起了火把,火把在夜风的吹拂下呼呼作响,火光摇曳不定,也照得沮授的脸明暗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