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确有情(高干 婚后) 我的小男友(高甜, 1v1) 我爱的你

第9节

      季菀将剩下的饼胚全都煎完,又拿出一个大碗,里面铺上布,将葱油饼放进去,再拿一个大碗盖在碗口上,保温。

    做完这一切后,她又开始切豆腐,大蒜和葱,还有一勺生粉汤,用来勾芡用。

    周氏的白面糊也做好了,用大碗盛起来,再倒入水烧热,把锅洗干净。再烧水,把豆腐放进去煮一会儿,焯水,捞出。

    锅里放油,放入大蒜,豆瓣酱,胡椒粉,酱油,倒入豆腐。用锅铲背部轻推,混合均匀。盖上锅,焖一会儿,再把生粉水倒进去,芡汁收干后加盐,出锅,最后撒上葱花,再淋上芝麻油(古代叫胡麻油)。

    红烧豆腐,完成。

    季容也回来了,扑鼻的香味让她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姐姐,你做的豆腐好香啊,颜色也好,闻着就好吃。”

    季菀笑笑,又炒了一盘鸡蛋,加上豆腐和之前做好的葱油饼一起摆到了桌上,再每人盛一碗白面糊糊。

    “可以吃了。”

    “二姐,我要吃饼。”

    季珩个子矮,够不着,歪头求助姐姐。

    季菀笑着夹了一个葱油饼给他,季珩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

    “好吃,二姐做的饼最好次…”

    他吃得满嘴的油,说话都说不清楚了。

    “外酥里软。”季容也道:“外面卖的饼又硬又干又淡,还没有葱,姐姐做的这个葱油饼,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

    季容看向同样满面笑容的周氏,趁机道:“娘,我打算做葱油饼拿到镇上卖。”

    ------题外话------

    据说豆瓣酱是范蠡发明的创制的,而西汉时期已有芝麻油,但那时候叫麻油,或者胡麻油。

    第013章 欲盖新房

    周氏一怔。

    “卖葱油饼?”

    “对。”

    季菀早就有这个打算,“阿容不是说了吗,我做的饼比外面卖的好吃,而且葱油饼只有我会。别人就算学,也不知道做葱油饼和的面需要冷水和热水。再加上盐贵,别人烙饼不舍得放太多盐,而且不懂得怎么做椒盐。我做的葱油饼,便是整个大燕独一无二的食物。”

    周氏沉默不语。

    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所以当初她的嫁妆都拿来买地和供丈夫小叔读书,季家从未想过做什么买卖。

    但其实她心里明白,那些有钱人家,谁没有几个店铺?就连周家这样的清贵人家,都有好些铺子。

    当初母亲留下来的嫁妆,也有好些…

    想起曾经被逐家门,身无分文,她变卖了身上仅有的首饰,才得了一百多两银子。大部分,都用来买地了。

    她眼神黯了黯,“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咱们没有钱租店铺。”

    镇里的铺子都是年租,至少也要花个将近二十两。家里现在暂时是有几十两银子,但万一亏了呢?以后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娘,我们只是小本生意,不用租赁铺子,就在集市口摆个摊就可以了。”季菀眼睛亮亮的,虽然母亲将家里财政大权交给了她,但这等大事,她还是想得到母亲的支持,“娘,您就让我试试吧。以后咱们还要过日子,总不能永远守着那二十亩地吧?阿珩长大了还要上书院,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您肯定也不希望我们永远都守着这座山吃一辈子,对不对?”

    周氏开始犹豫。

    当初丈夫励志考科举,就是要走出大山,博一番功名。而她本身也是出身高门,自己委屈些也就算了,总不能让几个孩子都死守在这里。

    “娘,我觉得姐姐的法子可行。”

    季容吃着葱油饼,觉得实在美味,第一个支持姐姐。

    季珩已经吃完一个葱油饼,准备吃第二个,他不懂母亲姐姐们在说什么,憨憨的跟着附和,“听二姐的。好吃,饼好次。”

    他嘴角还有葱花,傻笑的样子看得人忍俊不禁。

    季菀笑着给他擦擦嘴巴,又看向母亲,目光恳切。

    周氏不想拒绝女儿,但有些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考虑。

    “阿菀,你想过没有,咱们家没有壮劳力,做出的饼谁拿到镇上去卖?这次若非担心旁人知晓你身上有人参会觊觎,我是万万不会答应让你一个人出门的。”

    乡下人没有所谓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为了生存,女人也是要干活的。便是十一二岁的女孩儿,也要帮家里做事。女红好的,照样去镇上卖绣品。

    周氏受出身限制,始终不赞同女孩子在外抛头露面。就连她自己,以往做的绣品,都是交给李氏去卖的,买来的银钱,也都归了李氏的兜儿里。

    这个时代,长得美丽却无背景的女人,便是祸水的代名词。

    女儿长得好,周氏决不允许女儿迫于生计出门做生意。

    季菀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咱们家是没有壮劳力,但大伯他们家有啊。我们可以托大哥二弟去镇上帮我们卖饼,每天给他们一人三文钱的工钱。既不用我们出门,也帮大伯他们增加了一笔收入。”

    季容目光亮亮的点头,“这个法子好。以前奶奶和三婶欺负咱们的时候,大伯娘他们帮衬了许多。姐姐让大哥二哥卖饼给工钱,也算投桃报李。而且大伯他们家不会坑咱们。”

    季菀投给妹妹一个赞赏的眼神。

    周氏看看两个女儿,终于败下阵来。

    “你试试吧。”

    季容首先欢呼起来,季珩跟着起哄。

    季菀笑得眉眼弯弯。

    “阿菀,你打算葱油饼卖多少钱一个?”

    这个季菀早就想好了,“三文钱两个。”

    周氏皱眉,“会不会太贵了?镇里面粉才三文钱一斤。”

    “除了面粉,还有葱、盐、椒盐,葱油,以及人工和来回的路费,牛可是要吃饱了才有力气拉东西的,还有咱们的柴,这些都得算在成本内。”

    季菀道:“一斤白面可以做十六个葱油饼,卖二十四文,所有成本算下来,起码得十五文。娘,咱们的葱油饼不算贵。”

    “娘,您就听姐姐的吧。”

    季容也劝。

    “听二姐的。”

    季珩跟着学舌。

    周氏无奈,终是点头应了,“那你明天先做三斤的吧。”

    季菀知道母亲的担心,便道:“好。”

    “对了娘。”季菀又想起一件事,“这几日天晴了,村里人几乎每一家都有人约着一起上山打猎,咱们雇人盖房工钱不能太低,否则人家肯定宁愿去打猎。”

    周氏点点头,“你想得周到。当年咱们盖新房的时候,每天工钱给的是八文,还要做一顿饭。这样吧,咱们每天给十五文钱,不包饭。一个月下来四百五十文,比修河堤城墙高,而且没有危险。”

    季菀赞成。

    上山打猎非一朝一夕就能回来的,得冒着风雪,遇到猛兽还十分危险,最后还得平分。相对而言,在家盖房就安全多了,而且收入也不低,何乐而不为?

    吃过午饭后,季菀就去了季海家,两夫妻都在,看到她便笑,“阿菀来了,快进来坐。”

    “谢谢大伯。”

    季菀笑着说明了来意。

    季海和苗氏面露惊讶,想起之前季容拿过来的葱油饼,几个孩子都喜欢得不得了。尤其季兰和季香,简直是狼吞虎咽。

    “咱们都是一家人,不说见外的话。明天你把饼做好,我让阿平和阿城过来拿就是。工钱这话,可不能再提了。”

    苗氏也道:“你那天买东西花了不少钱,以后日子还长,再有钱也经不住这么花。大冬天的,你大哥他们在家也没什么事,也就是跑跑路罢了。当初要没你娘的嫁妆供家里开支,我们也买不起牛车,这时候哪能收你们工钱?传出去,我们成什么人了?回去跟你娘说,以后若有难处就说一声,一家人咱们不说两家话。”

    季菀心中感动,却摇头道:“如果我们家的葱油饼卖得好的话,肯定是要长期做的,不能老麻烦大哥和二弟。你们就答应吧,不然我娘肯定不让我做葱油饼去卖。爹去世了,我们家里没有壮劳力,虽然手里暂时有钱,但也不能坐吃山空。阿珩过两年还要读书,这些都需要钱。”

    季海和苗氏对视一眼,终是点点头。

    “三文太高了。这样吧,如果他们每日来回能拉人,你就不给工钱。如果拉了人,就每人给两文。”怕季菀反对,季海故意沉着脸,“你若不同意,我也不答应。”

    季菀只得同意,又说了自家要盖房子的事儿。

    季海夫妻面露惊异,随后季海道:“重新盖房做什么?现在住的不是挺好的吗?下个月就过年了,你们家就剩下那几两银子,到时候拿什么买年货?你娘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不行,坚决不行。”

    第014章 挖野菜

    季菀就知道他会反对,便把对母亲的那番说辞重复了一遍,见夫妻二人都沉默,她又道:“其实昨天我上山,挖了一株人参,今天去镇上,卖了些银钱。”

    季海夫妻俩又是一惊。

    “原本我是想请你们帮忙拿到镇上卖的,但我担心药铺掌柜因你们不懂人参价值压价,所以才自己赶着牛车去的。”

    季菀怕他们多心,主动解释,而且这也是实话。她今天去德济堂的时候,那掌柜的看出她是行家还想糊弄她呢。大伯和大伯娘都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对金钱的想象有限。保不齐人家出个十两二十两,就高兴都立即卖了。

    到时候,就亏大了。

    季海叹息一声,“你从小跟着你父母念过书,懂得比我们多,是应该的。只是下次若遇到这种事,便过来说一声,就算我不在家,也让你大哥陪你一起去。你一个女孩子,单独出门也实在是不安全。”

    季菀用力点头,“好。”

    季海笑笑,“好了,你快回去吧,等会儿我就去里正家,他人脉广,由他出面请人给你们家盖房也放心些。当初我们家盖房,也是里正帮忙请的人。”

    “嗯。”季菀欢喜道:“谢谢大伯。”

    赵家和季家不同,分家后子女的排行全都分了开来。

    赵成的妻子是邻村人,姓宋,给赵成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赵学之十七岁,去年已娶妻,妻子许氏中秋之时生了个儿子。老二赵利远十五岁,也定了亲。女儿赵茵,在家行三。比季菀大一岁,今年十三。最小的两个是双胞胎,今年四岁。

    前几日,宋家老父生病,宋氏带着女儿回娘家看望老父。留下长子和次子在家帮着做家务和照顾年幼的两个弟弟。

    季海来得巧,赵成正准备出门给人做工,见到他便请进屋坐。季海简单说了来意,当然侄女挖人参的事儿他也说了,不过没说到底卖多少钱。

    赵成虽有些诧异,但也没多问,道:“我家学之和利远都会盖房子,还有吴家四兄弟和胡家两个儿子,八个人足够了,我一会儿就去跟他们说。”

    季海满脸堆笑,“那就麻烦您了。”

    “乡里乡亲的,客气什么?学之和利远的名字还是你二弟取的,我帮这点忙不应该的吗?更何况工钱还那么高,谁都乐意。”

    也正是因为取名这事儿,在季家闹分家的时候,赵成才会极力帮季青的妻子儿女争取最大的利益。

    事情顺利,苗氏便过去跟周氏说一声。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