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20节

      萧司空与桓琚是一样的心情——此物该杀!

    萧司空躬身道:“圣人,若袁樵所报属实,需要大臣坐镇,臣举纪申!”得想办法把纪申给调到中枢来,有一个平乱的功劳打底,大家面子上都说得过去。

    黄赞忙说:“臣附议!”

    裴喻也道:“臣附议。”

    桓琚道:“还不至于此嘛。楣州路远,纪申也有些年纪了,不要再奔波了。”先在边州呆着,缓个差不多了再召回京。或者留给儿子召他进京,让他受桓嶷的恩典,也可以好好为桓嶷办事。

    说完一句,桓琚又想起来袁樵了:“让崔颖告诉袁樵,给我好好把楣州治理好,治理不好他就不用回来了!”

    程为一悄悄地瘪一瘪嘴:【圣人,从不用回来,到治理不好就不用回来,您下一句是不是要马上召回来了呢?】

    桓琚下一句是:“不要声张,现在就去准备,去办!”快过年了,八方来朝的时候闹事,皇帝不要脸啊?

    众臣一齐应声,飞快地动了起来。萧司空第一件事就去查楣州的情况,先把楣州历年官员的情况捋了一回,转头便回来两仪殿求见。此时,桓嶷正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救桓琚把他三姨给放回来:“三姨是初犯,又受了这样的惊吓,吃的教训也够了。如今楣州这般严峻,阿爹,把三姨赦回来吧。”

    桓琚正犹豫,他是放人去受教训的,真要死了,也不能说不可惜。

    萧司空一脸的凝重,大步进来:“圣人、殿下,眼下还有一件更要紧的事。臣方才去查了楣州历年官员任职,如今楣州四县,县令缺其一。楣州刺史十年间换了七任,楣县更糟,还有不曾到任的官员。”

    这下连桓嶷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这代表着楣州的政策就没有一个延续性。正常一任官员是三年,连任六年,官员总是换,民心也不安稳。这样的情况下,楣州还在运行!怎么运行的?可以认为楣州顺服,也可以认为是当地的势力在维持它的运行。但这不是“王化”。

    桓嶷心里焦急也不敢吱声了,此时黄赞又来了:“楣州又有急报!”

    “又有?”桓嶷惊呼。

    算来是第三波了,第一波,不是走的紧急公文的路子,所以被第二波的紧急文书赶上,这是正常的。如果第三波只比第二波晚了半天,就代表它的内容更骇人!

    桓琚道:“呈上来!!!”

    黄赞低声对萧司空道:“他们联名,那个土司是假冒的,求见了那位娘子,以重礼贿赂,求那位娘子为他讨情,想献上万户,求个世袭的土司。”

    萧司空骂道:“他做梦!”

    梁玉的信写得简洁:憋信这货!他还说毕喜不是他的人呢,我在毕喜宅子里把美娘搜出来了!他嘴里全是哄鬼的话!他那长相一看就不是土人。美娘我藏起来了,要证人也是有的。随信附上他自己写的情况介绍,你们看着办吧。你们要是信了,别说我认识你们。

    何刺史、王司马、袁樵三人则联名上书,表示楣州积弊已久,只靠他们恐怕不行,最好能调一下附近的驻军以作威慑之用,他们才好“清查户口”。他们已经借口整顿流人在做准备了,但是真不一定扛得下来,杨仕达两代经营了三、四十年,地面上比他们玩得溜。这跟平地上不一样,平地上把头子逮过来,底下的人就老实。这个一散就散到山里去了,那不要成山匪了?一万户哎,鸡飞狗跳得多大的乱子?

    杨仕达现在没谋反,但是要防着他狗急跳墙,一旦跑进深山盘踞,这就真要成土司了。

    桓琚道:“成安县公,宗室英者,命其领兵两万前往。崔颖呢?”

    裴喻一脚迈进门槛,不及行礼,答道:“已经带人上路了。”

    桓琚道:“也罢,让他去吧,都历练历练。”说完,很是恼火,借机敲打了一番,“承平日久,我们都松懈了!楣州一地如此,各地方呢?年轻的时候听说过‘政令不下县’,我还不信,现在终于是信了。”

    皇帝在上面絮叨,中书舍人笔走龙蛇,一封封的敕书草拟了出去,桓琚就手看完交给萧司空、黄赞等人签了字,自己也签字,飞速地发了下去。

    桓琚签完了字,又接着絮叨:“糜烂,糜烂了呀!”

    萧司空等请罪,桓嶷则劝道:“阿爹,如杨仕达这般蠢人也是罕见的。”还真敢跟朝廷谈条件,他以为他是谁?

    桓琚一心想给儿子一个太平天下,却屡遭打脸,如今火气极盛:“这个东西该死了!夷他九族!楣州杨氏呢?干什么吃的?让他们将功折罪!成安公呢?让他快点上路!”

    成安县公人眼下不在京城里住,须得先发文给他,征他入京领命。他点起自己的随从,到兵部等处领相应的文书符印——他平时手上没有太多兵马,得现调。拿着相关文书符印到楣州附近,与就近调集州府的兵马汇合,凑个两万,然后整军出发。在粮草辎重都顺利的情况下,从下令到出发得个两三天的时间,再着急也得走完这几步。

    桓琚发完一通脾气,火气消了,冷静回来了,自己先笑:“老了老了,失态了,失态了,本不是什么大事。让成安县公着紧去办吧。”

    ~~~~~~~~~~~~~~~~~

    成安县公接到文书之后大喜:“功劳来了!取我的铠甲来!”

    宗室想立功也不大容易,太平年月很难有正经的功劳可立。爵位往下传几代,到了儿孙就泯灭了,一旦有了机会就得可着劲儿地攒功劳。成安县公往镜子里一照,好威风一个将军!他笑了。

    左右照了两下,却有一个侍女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太夫人听到消息,说要绝食!”

    老婆闹是可以骂,老娘绝食只有哄着。成安县公跑到太夫人杜氏所居的佛堂里,只见母亲跪在白衣大士面前流泪。成公县令的膝盖也软了,吧唧跪了下来:“阿娘,这是为了什么呀?儿为国立功,封妻荫子,这是好事呀,并不危险的!”

    杜氏唤着他的小名:“元哥。”

    小名元哥的成安县公桓晃跪在母亲面前:“哎,阿娘,您这是怎么了?”初时的心慌之后他想起来了,他的母亲可不是一个看着儿子出征就会流泪的人呀。

    杜氏原本对着菩萨拜,就着跪拜的姿势挪动膝盖,她正面冲儿子了!她还跪着!桓晃吓得伏在地上:“阿娘,阿娘,您这是做什么呀?折煞儿子了。”

    杜氏道:“我自嫁与你父亲,四十年来勤勉克己,可有越礼之处?”

    “没、没有的!”

    “可曾提过什么要求?”

    “没、没有的。”

    “我现在有一个心愿,你能为我完成吗?”

    桓晃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阿娘,您有话还请起来吩咐儿。”

    杜氏摇摇头:“就这么说吧,我今天要你给我办一件事,你要答应我。”

    “阿娘但请吩咐。”

    杜氏道:“你是我养的儿子,心里想什么我知道。你必要我先讲是什么事,若是你不想办,就要搪塞我了,是也不是?!”说到最后已是声色俱厉。

    桓晃哪里受得住母亲这样的质问?连跪也跪不住了,五体投地趴在了地上。

    杜氏厉声道:“你应是不应?”

    桓晃被母亲说中心事,只得硬着头皮道:“儿答应了。母亲,究竟是何事要您如此动怒呢?”

    杜氏雕塑般没有表情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来:“你舅舅死得冤啊!”

    桓晃大惊:“阿娘,舅舅那是……”他娘是名门杜氏的女儿,但是父母早亡,于是被杜皇后的祖父收留,与杜皇后的父亲、叔伯们一起长大,虽不是亲生,情份却比亲生的还要好。杜氏长大,养亡已亡,是养兄为她发嫁,嫁的是宗室,夫妻还算恩爱。杜氏两府遭难,杜氏连日哭泣,绝食三日,终于在儿孙的劝说下勉强进食。

    杜氏道:“他们做错了事,我不恨朝廷,只恨袁樵这个小贼!”

    桓晃才爬起来扶着杜氏的膝盖劝慰,忽然觉得自己浑身无力,几乎要昏死过去——他知道母亲要他做什么了,他是去为楣州平乱保驾护航的。杜氏的要求必然是……

    “平乱是你职责所在,可我的儿子不能救杀害死我兄弟的仇人!你答应我!”

    亲娘跪在自己的面前,还闹绝食,桓觉什么建功立业的心都抛到了一边,什么荫妻封子的念头都忘到了脑后。他脑袋上仿佛被人敲了一记,嗡嗡的作响。杜氏的声音还是不肯放过他:“你心里明白的,还要假装无事发生吗?”

    “儿、儿……”

    “说,你绝不会救害死你舅舅的仇人。”

    “儿、儿……儿绝不会救害死舅舅的仇人。”

    “我要你的承诺,袁樵一定会死在楣州,是不是?”

    桓晃摇摇欲坠,哽咽道:“是。”

    “是”字出口,杜氏由跪改坐,将桓晃搂在怀里:“辛苦我儿,今日才知道我没有白白生养一个儿子。我不要你辜负朝廷,只要报仇就好了,别人是无辜的。”

    桓晃想拿刚才杜氏的话砸回去,【阿娘心里明白的,我一旦要坑害袁樵,必要贻误军机,逼反杨某再假装救援不及,岂能不伤及无辜?阿娘以为说一句“别人是无辜的”,那些人就不会死?死了也不算是被我们害死的吗?事到如今,阿娘还要装无事发生吗?】翕动了一下嘴唇,桓晃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只有号啕大哭。他总不能逼死亲娘啊!

    【阿娘不曾白白生养一个儿子,圣人却空寄了一番热心在一个因私害公的国贼身上了了!桓晃今日,是为贼。】

    泪水流到了口中,苦咸。

    母子俩抱头痛哭之后,桓觉从母亲怀里爬了出来,举袖试泪:“阿娘,儿须赴京,今日便是辞行了。”

    杜氏盘膝坐在蒲团上,转着数珠:“你去吧,我会为你祈福的。从今日起,我每日一餐,一粥一菜,等你回来。”

    桓晃大惊:“阿娘!”

    杜氏道:“去吧去吧,我等你回来。你什么时候带着仇人遭到该有下场的好消息凯旋,我什么时候为你设酒庆功。”

    桓晃摸摸胸口,热的,还跳:【我居然还活着,真是奇怪。】

    第100章 卿本佳人

    从佛堂出来, 桓晃愁肠百结。他不能做逼死母亲的事情,也知道杜氏两府的案子里面颇有内情, 但是袁樵现在正在为国效力!

    妻子带来了儿女为他送行, 桓晃今年三十有八,长子今年也二十岁了,前年娶妻,娶的也是杜氏之女。桓晃一想到“舅家”, 对儿媳腹中胎儿也没有了期待。明明之前想的是若是此番立功,也是祖父给长孙送的见面礼。

    儿女们依依惜别, 恍惚间, 一个念头打到桓晃的脑子里——袁樵多大来着?有没有二十岁?他娶妻了吗?如果没有……

    【这是要害人绝后啊!】桓晃两手间湿哒哒的全是冷汗。

    胡乱慰免两句:“你们要看好家。”桓晃便再无话可说了。

    妻儿看出他兴致不高, 都讪讪地离开了。桓晃伸手抹了了把脸,扬声道:“走!”

    走了一路, 也不曾想出一个两全之策。

    再入京师, 桓晃的雄心壮志已经涓滴不剩了, 满心里都是忧愁。京师里热闹异常,欢喜地准备着除去“四凶”之后的第一个新年。满目繁华更助桓晃内心的凄凉,真真愁肠百结。

    偏偏这个时候桓琚还要召见他。

    桓晃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进入两仪殿, 他与桓琚的血缘说远不远,说近也不算太近。望着巍峨的宫殿, 他忽然想起来, 自己第一次得到单独面圣的机会, 还是“舅舅”的功劳。【真是冤孽。】

    桓晃相貌堂堂, 国字脸、浓眉大眼、高大魁梧, 一看就是一个伟丈夫。桓琚赞道:“真将军也!”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有事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培养自家人。桓晃正是桓家人。

    桓晃满腹心事,说不出什么华美的词句来,桓琚愈发认为他稳重可靠,安慰他道:“区区山贼,正可磨炼尔等,何必愁眉苦脸呢?你再这样,我就要换人去啦!”

    不能换!

    他娘正那儿半绝食的等着袁樵死呢!

    桓晃只觉得兴许袁樵没死,他自己先愁死了。借着伏拜的动作,遮掩脸上的愁容。桓琚笑道:“好啦好啦,一脸凝重,不闹你了,给你配个帮手,郭宜,我看他不错,你们可要好好相处呀。”

    桓晃再拜而谢,辞出两仪殿。

    出了两仪殿,往各处领相应的文书、印符,许多人羡慕他得了这个机会。在远离楣州的人看来,楣州是送功劳的地方,一个假土司,统共那一点户口,又不是在军事要冲、财赋重地,癣疥之疾耳。这么容易得到的功劳就落到桓晃的头上了。

    如果没有杜氏的要求,桓晃自己也觉得春风得意的,现在的感觉却是大不相同。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可怜的新郎,明知道娶了一个揣着别人崽的老婆,还得对着道贺的人说“同喜”。不,比那个还惨,毕竟老婆能换,亲娘千秋万代都是亲娘。

    在兵部,他遇到了同样来领文书的郭宜。这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精壮汉子,一脸的豪爽气概,笑着对他抱拳一礼,道:“末将郭宜,拜见将军。”

    【你还不知道我要带着你干什么去呢。】桓晃勉强笑笑,拍拍郭宜的肩膀:“真壮士。”三字出口,正在办文书的兵部郎中看了他一眼,心道,你有点狂啊。

    桓晃压根就没有一丁点“狂”的心思,他愁都来不及了,心里翻来覆去的想:【我总不能眼看着亲娘去死,可是袁樵……唉,要是我真个没有赶得及救援就好了,他是烈士,我也不必这么为难。】忽地抬手又抽了自己一个嘴巴,【你这么想,真是个懦夫!】

    如此左右摇摆,痛苦不已。

    偏偏不识趣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政事堂,单单把他召了过去,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政事堂认为,既然杨仕达还没有反,桓晃此去一是做威慑之用,二是为了万一杨仕达反了,可以迅速平叛,三是为了练兵。所以,桓晃一定不要为了军功故意逼反杨仕达。萧司空意味深长地道:“圣人曾说,你是宗室英才,前途不可限量,切勿因小失大。”

    桓晃嘴里一直发苦,心道,我若还有因小失大的机会就好了!

    朝廷的行动很快,兵马、粮草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桓晃只要一路往楣州去,沿途不停地拣装备就行了。桓晃与郭宜一同出发,随行的还有两人的亲随以及另外四个校尉,连同路上上再配的几个校尉以及军中本有的下级的军官,人员装备都是齐的。前阵子闹“四凶”,大家紧绷的神经还没有完全松懈下来,既无人拖后腿,也没有特别困难的军情。

    郭宜笑道:“这可真是大家的运气了!”众人都笑了,他们都是军中新一代的能者,最次也是能把手下的兵收拾得像个样子,否则不能令桓琚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