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文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确有情(高干 婚后) 我的小男友(高甜, 1v1) 我爱的你

第5节

      见他这么兴奋,张清皎心底忽然浮起些许心虚来。不过,很快她便想开了。灯市不开,大不了自家院子里多挂几个灯笼,权当哄一哄小胖墩罢,家里看着也喜庆些。又不扎什么灯楼灯柱,这一笔额外的支出算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少。

    只是,张清皎怎么也不可能想到,朱见深不是什么普通的皇帝,他的内阁也不是什么普通的大臣。她的推测合情合理,却偏偏不合皇帝陛下的意。

    就在正月初十这一天,皇帝陛下突然降下圣旨庆贺上元节,朝野内外都为之震惊。

    ************

    老朱家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以来,就格外青睐上元节,不将上元办成全年最热闹的节日绝不罢休。太宗文皇帝(朱棣)时,将上元休沐定为十日。后世皆循此定例,每年皇帝都会特意降下圣旨,宫内宫外靡费甚众,与臣民一同欢庆此节。

    成化皇帝朱见深这封圣旨也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给了所有文武大臣十天休沐,命京城取消宵禁,官民共贺上元佳节。可是,正因为这封圣旨看似如此寻常,在眼下这种时候,反而显得极为不寻常。

    京师地动是上天示警,罪己诏刚发出去没几天呢,流民都没安置妥当,地动灾情还在处理,皇帝陛下这就开始奢靡花费了?真是连个样子都不愿意装上一装?历朝历代哪位理智尚存的君主会不拿上天示警当回事?

    甚至还有臣子忍不住心里想:当今皇帝陛下不是还沉迷佛道之流么?怎么连一点积攒功德的念头都不曾有?可惜,这种想法也只能在心里转一转,决不能说出口。皇帝宠信那些个妖道妖僧远远胜过朝廷内外的臣子们,妖道妖僧们又心眼小报复心重。若是不小心惹了他们,那便极有可能只剩下进诏狱的结局。

    普通臣子不敢进谏,毕竟前车之鉴犹在——之前那两个监察御史刚被押出诏狱,正哆哆嗦嗦治伤,还得赶紧收拾行李去偏远地区呢。内阁三位阁老则装聋作哑,假装什么事都不曾发生,皇帝陛下的圣旨再合时宜不过。毕竟,内阁首辅万安可是万贵妃一党。只要宫中贵妃娘娘高兴,万阁老也不在意“纸糊三阁老”的名声越传越广。

    圣旨传到清宁宫,正在提笔练字的朱v樘一怔,一滴墨便落在宣纸上晕开了。他垂眸望着晕开的那滴墨染污了他刚写完的字,将笔搁在笔洗上,平静地将整张纸都揉成了一团,摊开下一张纸继续练字。

    “殿下,太后娘娘派人来问,咱们清宁宫前要不要扎个鳌山赏灯。”李广低声问。

    “不必了。”朱v樘想起他抄的那些经文,想起祖母在佛前念经的模样,内心格外复杂,“就如往年一样,我去西宫陪祖母赏灯看烟火。”看来,父皇坚持要庆贺上元佳节,不仅仅是为了万贵妃,也是为了孝顺祖母。一年里难得有这么热闹的时候,祖母便是再慈悲,再怜惜灾民,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喜庆场面。

    这并不是少年太子第一次意识到,他的想法与宫内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也不是少年太子第一次感觉到,他是如此孤单,没有家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在想什么,没有家人能够理解他;更不是少年太子第一次体会到,某些时候,为了顾全孝心留住那些他好不容易获得的温暖,他不得不妥协。

    第11章 元宵出行

    皇帝陛下这封圣旨确实令所有人都深感意外,但庆贺上元佳节确实是国朝的传统,他给的遵循祖宗法制的理由倒也并非牵强。横竖劝也劝不住,圣旨都已经颁布了,官宦勋贵们还能怎么办呢?只能选择遵旨啊。

    许是地动灾异之后,无论是官府或是民间都需要一场热闹来冲淡此前的阴影,庆贺上元的旨意传开后,京中的民众倒是都欢欢喜喜地筹备起来。正月初十颁布的圣旨,第二天东华门外的灯市就已经初具雏形。听说这个好消息后,大街小巷里也处处是民众们的笑闹声,久违的喜庆气息阴差阳错地回到了京城里。

    或许,整条棉花胡同内,也只有张家大姑娘一个人表示她不需要热闹,只想一个人静静。

    张鹤龄只顾着嘿嘿地乐,根本没有发现自家姐姐当时怔愣的模样,满心只想着怎么逛灯市看烟花了。金氏虽然也想看看京城的繁华场景,但在她心底仍是肚子里那块肉最重要,自是不曾注意到女儿的异样。

    张峦倒是察觉女儿有些郁郁不乐,以为她在担心逛灯市时没有女性长辈在场有些不太妥当,忙道:“皎姐儿安心罢。你娘不能领着你们去也无妨,你姑母已经托人送了口信过来,到时候咱们两家人一起去观灯。”

    “……姑母费心了。”张清皎微微一笑,笑意却未及眼底,“可定下了日子?女儿觉得,若是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去逛灯市,一定是人山人海……”人山人海意味着什么?从后世来的她完全能够想象得出来。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堵,视野里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根本看不到任何漂亮的景致。

    不等她说完,张峦便笑道:“人山人海好啊,你们姐弟俩也总算能亲眼见识见识京城里到底有多热闹了。像上元节这样的节庆,就该热闹一些才好。咱们兴济县里那些观灯的人,每年看来看去也就那么些,远远不及京城里这般繁华喧嚣。”

    张清皎无言以对:亲爹,能不能听她说完再发话?她确实喜欢繁华,却不喜欢喧嚣。更不喜欢摩肩擦踵或者被堵在路上好几个小时——对来自后世的她来说,这都是在这座京城里生活的日常,实在是不稀奇。

    而且,如今这种时候,她真的更想静一静。或者对着老天爷暗暗祈祷,希望那个跌破她印象值的昏君不会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昏君不至于无可救药,这个处处隐藏着暗流的时代就不会彻底陷入混乱。只有这般,她这样的小户人家儿女才能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生,按部就班地演完她的种田文剧本。

    是的,与其他宏图大志的穿越女相比,她确实没什么人生追求。但只有真正来到这样一个时代才会懂得,自己究竟有多么渺小。社会风俗与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各种观念究竟有多难改变,甚至连消极抵抗都需要她潜移默化,历经数年才能渐渐完成。

    她必须接受现实,接受这个时代的生存规则,才能好好活下去。而只有安安稳稳地活下去,才能让蝴蝶扇动翅膀的时间尽可能长些,才能允许她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再微弱、再不引人注意,经过逐年逐代的积累,或许就能渐渐扭转一小部分未来。她从来都不贪心,也不会立下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毕竟,在历史与时代的洪流中,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姑娘,不过是一粒微弱的尘埃而已。接触不到权力,就无法撼动这个世界的规则,更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张大姑娘自然不会知道,她来到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掀起的可不是什么蝴蝶翅膀带起的轻风,而是凤凰卷起的熊熊燃烧的火焰风暴。

    ************

    转眼便到了正月十五,恰是雪后初晴的好日子。

    傍晚时分,宫中的赐宴已经准时开始。再诱人的山珍海味,冻冷了之后也与残羹冷炙没有任何差别,对赴宴的人们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但席间的人们显然并不是因着这些美味佳肴而来,而是为了赐宴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与宠信而来。

    因是赐宴,不需要过分循规蹈矩,也没有御史会在这个时候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纠察众臣的仪态,君臣都颇为放松。不少红光满面的人看准机会往皇帝身边凑,口中说着祝辞,实则变着法哄皇帝开心。朱见深许是刚磕过药,精神格外振奋,笑起来的时候前俯后仰,心情奇佳无比。

    朱v樘望着远远近近的人们,忽然觉得他们离自己十分遥远。他垂下眸,饮了一小口热酒,温醇的酒液带来的热度令四肢百骸多了阵阵暖意,让他觉得稍稍舒服了一些。少年太子已经感觉到,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场合。又或许,令他觉得难以适应的并非是赐宴的场合,而是聚集在父皇周围的那群人罢。

    尽管少年太子始终收敛着自己的情绪,没有让任何人发现他此刻真正的想法。但有心人只要细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似乎与皇帝的亲信格外疏远。看在有识之士眼中,自然觉得非常欣慰;看在某些心虚之徒眼里,则宛如肉中之刺。

    同样的时刻,张家姐弟俩刚收拾妥当,张峦便带着儿女乘着两辆马车,驶出了棉花胡同。几乎就在前后脚的功夫,左邻右舍的马车也都纷纷出了门。众人汇入了胡同外的车水马龙里,不急不缓地向着灯市而去。

    东华门外的灯市并不是京城唯一的灯市,平日里繁华热闹的市集内此时几乎都挂满了灯笼,无论去何处都会让人不虚此行。但,张家初来乍到,自是希望去最出名的灯市一饱眼福。张氏也了解他们的心思,不由分说便约了东华门外灯市一行。

    眼下,京城里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官宦平民都冲着东华门而去,张家与沈家自然不会选在东华门见面。在人山人海里,别说见面了,想停也停不下来。到了灯市内,马车与人流便不能停歇,必定会被周围的车马人群夹带着前行。

    在离灯市尚有一坊距离的时候,张家的马车就停在了路边某个店铺门前。这里正是张氏的嫁妆之一,张家沈家都很熟悉。张峦从马车里下来,抬头望着天上那轮明月,只觉得颇有些意趣。转身见后头马车的窗帘微微掀开,露出女儿秀美的半张脸来,他笑道:“这是你姑母的铺子,卖些胭脂水粉。你若是得了空,也可带着丫鬟来走一走。”

    张清皎扫了一眼店铺匾额,笑着点了点头:“离家里也不远。”

    这时,便听一声笑远远地传来:“来瞻,若不是此时亲眼见了你,真不敢相信你竟然会凑热闹来逛灯市。”说话间,便有两辆马车从某个胡同口驶出来,为首的马车上探出一位中年文士,满脸是笑。

    “姐夫……敬元兄!”张峦笑着应道,与那忙不迭下车的中年文士亲热地把起臂来,“原本年前就该去拜访你,无奈初来乍到,诸事繁忙,实在抽不出空闲。而且,我猜你平日应该比我更忙,还须得准备春闱,也不敢随意扰你。”

    “哪里的话!你我之间还须得在乎这种虚礼么?你若是来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中年文士道,“咱们正巧该好好聊一聊了。听说你成了国子监的贡生,我一直想给你引荐一些国子监生员,让你们早些熟悉起来。”

    这边厢他们郎舅二人说得热闹,另一厢张清皎牵着张鹤龄去见姑母张氏。未等姐弟俩出声呢,马车里便传出张氏的声音:“在外头待着作甚么?万一受了寒可怎么办?你们俩赶紧上来,饮些热茶咱们再好好说话。”

    张清皎笑吟吟地应了,领着张鹤龄上了马车,就见含笑端坐在车内的张氏。记忆中略有些远的脸孔倏然鲜活起来,张清皎带着张鹤龄对她行礼,细声细气道:“侄女见过姑母”。这才依着她的话坐下来,礼数上没有任何错漏。

    “好孩子,在外头哪来那么多礼数。”张氏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姐弟俩,伸手握着张清皎的手轻轻地拍了拍,“已经有好几年不曾见你们了。一个转眼,当年的小姑娘就变成大姑娘了,躺在襁褓里的小婴孩也成了小哥儿了。”。

    闻言,张清皎笑了:“姑母倒是分毫未变,还是像侄女记忆里那般年轻。”

    “哟,倒是没想到,你这张小嘴儿竟然这么甜。”张氏抿着唇笑了,见她看向自己左右,又道,“你二表姐不适合与我们同来。`哥儿闹着与他爹一起坐车,这会儿还在前头的马车里呢。”

    张清皎怔了怔:“二表姐的婚期不是定的下半年么?是我记错了?”姑母张氏一共生有两女一子。大表姐年纪比她长十岁,早已出嫁;二表姐年纪比她大四岁,张氏每次回兴济都带着她,两人也稍微熟悉些;小表弟今年应该不过九岁左右,也是张氏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儿子,据说与大表姐的头生子一般年纪。

    二表姐下半年成婚,时间还早着呢,元宵节这样热闹的节庆就已经不能参与了?简直太严格了罢?她从来没听说小户人家的礼教竟然严苛至此啊。

    张氏摇了摇首,笑中既有不舍也有喜意:“亲家的差事有了眉目,外放出京,想赶在离开之前看着长子成家顶立门户,所以婚期提前了半年。听说你会来,她也想过来见见你。不过,二月末的婚期,需要准备的事情多着呢。她如今正待在家里忙着绣嫁衣,早晚都不得停歇,哪里还能得空来逛甚么灯市?”

    “二表姐既然不得空来见我,自然该由我去见她。”张清皎道,“正好给她添妆。”她很清楚,忙碌不过是托辞。应该是按民间风俗,新嫁娘婚前一段时日都不方便出门走亲访友,更不用提逛街看热闹了。

    张氏笑道:“这敢情好,我们可都等着你了。”

    笑声中,马车轻轻一动,继续朝着东华门外而去。车轮辚辚,外头的笑闹声隐隐约约地传进来,车内的人却无暇关注,而是说起了分别这些年月以及初至京城的种种。除了百无聊赖的张鹤龄之外,姑侄俩格外和乐融融。

    第12章 灯火辉煌

    夜色渐深,月光如银,轻如薄雾,温柔地笼在街道上。本应是寂静无声的雪夜,此时却处处响起车马喧嚣声。一年之中,京城曾经拥有过无数静寂的深夜,却从不曾拥有过比白日还更热闹几分的夜晚。数以十万计的人们无视了严寒,走出温暖舒适的家,从京城内外涌向这座灯火辉煌的城池。

    张清皎牵着小胖墩张鹤龄,顺着人群流动的方向,缓缓走近东华门外那条璀璨繁华的街道。远远望去,那就像是一条光带,不仅照亮了深邃的夜空,也点燃了人们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恍然间,她的目光仿佛穿过时空,望见了数百年后那座不夜城的霓虹。

    若说未来的不夜城是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积累而出的美景,那如今的不夜城便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短短几日内造出来的繁华盛景。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楼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楼下则用灯笼组成了更为庞大的景物——高耸的灯塔、壮观的灯楼、活灵活现的灯龙与灯狮、从空中垂落至地上的灯雨、栩栩如生的灯花、形状各异的走马灯……

    这些堪称雄伟的作品,需要足够的时间观赏与品鉴。仅仅只是从它们底下匆匆经过,其实并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美。但行人们根本无法在它们附近停留太久,便身不由己地被人流带走了。最适合观赏这些灯楼灯塔的地方,反而是附近店铺的二楼三楼。这些好位置,也正是京中的达官贵人们所占据的最佳观灯地点。每年这些好位置不知会经过多少人争抢,花了多少银钱,才能最终定下来。

    楼上谈笑观灯的贵人们自成世界,楼下慢慢行走的平民百姓则最直观地体验着上元节庆的喜悦。张家与沈家,亦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的寻常人罢了。

    张清皎目中所见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们穷尽智慧造出来的各式灯笼,散发着或者火红或者昏黄的光芒。无论是纸扎的、木雕的、冰雕的或是玉制的,无论是童稚的、精致的、文雅的或是精巧的,在她看来,每一个灯笼都与艺术品无异。

    在灯光底下,时而有戏曲的乐鼓,时而有杂耍艺人的铜锣,时而有叫卖的声音,时而有煮元宵和炸元宵的香气,时而爆发出喝彩与笑闹声,时而更有烟花与爆竹的声响。温暖的灯光映在每一个驻足的人们脸上,照出他们表情里的喜悦与满足;轻轻飘摇的灯光也映在每一个穿梭行走的人们脸上,照出他们眼中的新鲜与惊奇。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沉浸在上元佳节的喜庆气氛中,没有人曾经记得十几日前那一场灾难,更没有人记得那时候的惶惑与不安。一切仿佛与往年没有任何不同,还是那样平和安稳,还是那样热闹非凡。

    张清皎紧紧攥着张鹤龄的小胖手,感觉到那只小胖手始终不放弃挣扎,不由得垂眸望向蠢蠢欲动的小胖墩:“方才不是说好了么?你绝不能离开我半步。若是有甚么想要的,也只管与我说。”这样热闹的场合,不缺游人,更不缺看准时机作案的罪犯。她很难信任这个时代的社会治安,那些传说中的拍花子一定时时刻刻都盯着孩子们呢。

    “姐姐,我要那盏灯!!”张鹤龄指着路边某个灯铺上扎着的走马灯,急不可耐地扭动起来,犹如扭股糖似的。见那家铺子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孩童已经在那盏走马灯前又蹦又跳,他更是恨不得直接把姐姐拉过去:“就要那盏灯!!”

    “这是看中什么了?”走在姐弟俩前头的张氏回过首,笑了起来,“鹤哥儿别急,姑母这就让人去买来送给你。”她身边的管事娘子何妈妈不等她吩咐,马上便转身走了过去,将那盏走马灯买了下来。

    张鹤龄拿着这盏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两条缝。张清皎暗中提醒了他好几回,他仍然专注地看着自己新得的灯,嘴里囫囵着谢了张氏,恐怕连自己说了甚么都不知晓。张清皎对他的无礼很不满意,却也不方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育他,便只得替他向张氏道谢:“谢谢姑母,让姑母破费了。”

    “一家人何必说这些客气话?作为长辈,本便该给你们带些见面礼的。皎姐儿,你可记住了:我从来不会厚此薄彼,你若是看中了甚么,也尽管与我说便是。”张氏笑道,“咱们这些妇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出来走动几回。若是连今儿晚上都不能遂自己的意,那日子也未免过得太没滋没味了。”

    张清皎颔首道:“姑母说得是,可惜这些小玩意儿确实没有我中意的。倒是瞧着这些热闹,心里也觉得欢喜。”

    自从察觉自己来到了万贵妃横行的时代后,她心底一直藏着些许不安。皇帝不管不顾享乐的行为,更让她对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此,对于这次元宵灯会活动,她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

    不过,来到这样热闹的场景里之后,许是受到众人的感染,她心里的那些忧愁反而渐渐地消散了——横竖她不可能改变世界,也很难改变未来,倒不如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所谓活在当下,而非活在未来,便是如此。人生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若是连当下都过得煎熬无比,只顾着想那些不知道是否会发生的事,而不在意眼前的现实生活,于己又有何益?

    “瞧着欢喜,便足够了。”张氏道,低声让仆婢看紧在她们身侧走动的沈`。

    张清皎感觉到这位小表弟悄悄看过来的目光,以为他也看中了张鹤龄手里的那盏走马灯,朝着他轻轻一笑:“`哥儿也想要灯么?”礼尚往来,无论沈`想要什么,她都会满足他的愿望。

    沈`脸微微一红,挺了挺胸膛,摇首道:“我不想要买来的灯,想去猜灯谜拿灯。”他已经九岁了,自然看不上那种只要拿银钱就能得到的灯笼。猜灯谜,过三关斩六将去拿奖品灯笼,可是有意思多了。

    “让他自己去折腾罢。”张氏在旁边笑道,“去年上元节他猜来猜去,什么灯笼都没有拿到,今年可是卯足了劲儿呢。”她毫不客气地揭了儿子的短,沈`似乎有些不乐意,借口去找能猜灯谜的铺子,匆匆带着书童与仆婢去了前头。

    张氏有些不放心,让自己的大丫鬟跟过去照顾他,又对张清皎道:“瞧见前头穿白绫裙的那些妇人么?都是去走百病的,咱们也一起去罢。”说着,她便挽起了侄女的手,捎带着小侄儿,一起融进了人群中。

    成百上千的年轻妇人与少女结伴而行,香风阵阵,引来无数瞩目。每人都不甚在意那些或随意或刻意或不经意的目光,自顾自地低声谈笑,走过金碧辉煌的长街,转入灯火渐渐黯淡的小巷,越过附近的拱桥。

    过了拱桥后,众人便沿着小河折返。对面是亮如白昼的十里长街,璀璨灯火倒映在结着冰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显得越发热闹;她们所行的河岸边灯光相对黯淡,朦朦胧胧,却意趣盎然。在轻轻的笑声里,大家右转又越过一道桥,终于绕了一圈回到东华门外。

    巍峨的城楼上是亮晃晃的灯火,两扇城门洞开,黄铜门钉在灯火相映下,反射出略带暖意的光。尽管如此,顺次摸上去的时候,这些门钉却冰凉得仿佛能冻彻心扉。连续摸了数颗门钉之后,张清皎只觉得双手冰凉,直到抱住了平沙准备的小手炉,这才缓过劲儿来。

    这时,皇宫方向忽然升起一团烟火,绽开如花朵,层层叠叠,繁复美丽。人们抬起首,遥遥地望着天空中持续不断的烟火,每人眼底都难掩惊叹之色。宫中的烟火仿佛只是一个盛宴即将开始的信号,不多时,从京中各处都升腾起了在夜空中匆匆闪烁而过的烟花。这些烟火颜色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张清皎望着漫天烟火,宛如身在梦幻之中。

    这确实是她从未见过的盛景,毕竟后世便是再热闹,也从不曾满城都放烟花,更不曾整夜都不停歇地举行烟火大会。而在这个时代,在这座城池,将连续三夜燃放烟火,令所有民众随时随地都能大饱眼福。

    ************

    禁城,西宫。

    宫殿屋檐底下,围着挡风的明黄色行障。周太后握着佛珠,红光满面地倚坐在软榻上,抬首望着天空中绽放出的“牡丹”。姚黄魏紫,各种名贵“牡丹”由花苞渐次绽开,整个夜空都仿佛成了皇家的牡丹园,美得令人惊叹不已。

    周太后见多识广,虽觉得这些烟火难得讨喜,却也不至于惊诧。倒是年轻的女官看得目不转睛,有些小宫女更是抑制不住发出了轻呼声。太监们在院子里穿梭,有的放烟火,有的挑烟火。众人不似平常那样拘谨,倒也显得很热闹。

    少年太子坐在周太后旁边,一双乌黑的瞳眸中倒映着烟火亮起的光芒,却比深邃的夜空更平静。他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脸上似有些年节的喜气,却也仅仅只是如此而已。盛放的烟火并没有令那抹笑变得更深一分,也没有令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变得更浅一分。

    第13章 孩子犯熊

    夜空中,烟火的光芒明明灭灭。少女看得格外专注,脸上映了淡淡一层变幻莫测的七彩光芒,更衬得她静雅秀美。张氏心中暗暗赞了一声,忽然笑问:“皎姐儿,这京师的上元之夜与兴济相比如何?”

    犹如蝶翼般的睫轻轻抖了抖,张清皎回过神来:“论繁华热闹,兴济自然远远不能与京城相比。京城的上元之夜,灯火、烟花、来来往往的人,样样出众,印象鲜明无比。记忆里兴济的灯会则仿佛少了几分颜色,逊了不少灵动,更缺了些许热闹。”

    她并非夸张,兴济县的灯会年年岁岁都很相似,初见时或许会觉得惊喜,日子长了便看似寻常了。而京城灯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场活动,都足够教人沉浸其中。便是东华门外的灯市看得腻了,也有其他灯市能供人继续观赏。

    张氏挑起眉,勾起唇笑道:“你既然如此喜爱京师的上元之夜,不如往后便留在京城里罢。日后,无论是上元也好、中元也好、下元也好,各种节日都可在京中度过,保准你每年每时都觉得不重样,光是想起来便觉得心中充满期待。”

    “……”张清皎知道她是在打趣自己,只作听不出她的言下之意,垂眸道,“一切都看爹爹与娘亲的安排。若是爹娘决定回兴济,便是京城里再热闹,侄女也会陪着他们回乡。京城再好,毕竟并非故乡。”

    张氏怔了怔,笑着摇了摇首:“你这傻孩子,你爹特意将你们带来京师,岂是只想让你们见见世面便回乡?”

    张清皎但笑不语,看似柔弱温顺,实则双眸清透自在。张氏越看她越是喜欢,便又说起了京中女子们的生活,仿佛不将她说得动心誓不罢休似的。张清皎对她描述的那些情景都甚是感兴趣,问得格外详细,可惜始终不肯松口答应留京。